瓜對果,李對桃,犬子對羊羔。
春分對夏至,谷水對山濤。雙鳳翼,九牛毛,主逸對臣勞。
水流無限闊,山聳有余高。雨打村童新牧笠,
塵生邊將舊征袍。俊士居官,榮引鹓
鴻之序;
忠臣報國,誓殫犬馬之勞。
犬子、羊羔:字面意思是幼犬和小羊。
犬子引申:《史記》載,“犬子”本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名。司馬相如的父母為了小兒好養活,便特意選了低賤的“犬子”為之命名。司馬相如長大后覺得這名字不雅,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犬子”才成了小名。后世人們便紛紛仿效,謙稱自家兒郎為“犬子”。以企望自家孩子也能小時好養活,長大有出息。
羊羔引申:,又稱“羔羊”。《千字文》中“墨悲絲染,詩贊羔羊”,典出《墨子》與《詩經》。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顏色,任憑怎樣漂洗,也無法再將染色絲恢復生絲的本色。墨子因此悲泣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不可不慎也。”這個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絲一樣潔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已經不可能了。
《詩經·風·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贊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潔白。也是感嘆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樣潔白柔軟。
人要永遠保持這種純善的、沒有污染的本性。
谷水:山谷間的流水。魏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山濤:山影連綿如波濤起伏。唐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雙鳳翼:鳳凰的兩只翅膀。唐李商隱《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九牛毛:與“九牛一毛”僅差一字,含義不同。“九牛毛”是說,九條牛的重量與一根牛毛的重量差別太大,不可相比。古代有“人之相去,如九牛毛”的諺語,喻人與人間差別懸殊。宋蘇軾《趙閱道高齋》:乃知賢達與愚陋,豈直相去九牛毛?
“九牛一毛”是說,九頭牛身上掉一根毛,無損輕重,無關大局。《漢書·司馬遷傳》:假令仆(司馬遷自謙)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主逸臣勞:君主安逸,臣民辛勞。
水流無限闊:水流無邊無際。唐劉禹錫《竹枝調》: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山聳有余高:高山聳立比想象中還要高。宋 歐陽修《浪淘沙》:一重水隔一重山。水闊山高人不見,有淚無言。
塵生邊將舊征袍:邊防久無戰事,擱置的征袍落滿灰塵。
俊士居官,榮列鹓鴻之序:鹓,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瑞鳥,比喻高貴的人。鹓鴻之序,鹓鴻群飛排列成行,很有次序。比喻朝臣上朝的隊列。唐 高適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鹓鴻列霄漢,燕雀何翩翩。
忠臣報國,誓殫犬馬之勞:舊時的臣仆把自己比作君王的犬馬,甘愿終身效勞。唐 岑參《初至》:空積犬馬戀,豈思鹓鷺行。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3)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1)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2)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3)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1)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2)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3)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1)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2)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3)
《聲律啟蒙?下卷》四豪(1)
《聲律啟蒙?下卷》四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