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對虺
,蜃對蛟,麟藪
對鵲巢。
風聲對月色,麥穗對桑苞。何妥難,子云嘲,楚甸對商郊。
五音惟耳聽,萬慮在心包。葛被湯征因仇餉,
楚曹齊伐責包茅。高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
淡而如水,實為君子神交。
虺:毒蛇,有人認為即蝮蛇。
蜃:大型的貝類功物。古人認為大蜃吐氣,能在海而上形成海市蜃樓。
麟藪:藪,本指植物茂盛的沼澤地,引申指萬物聚居之處。麟藪,神獸麟麟聚居的地方。。
桑苞:桑樹的根部。
何妥難:何妥,字棲鳳,北朝至隋之間的人。《隋書·儒林·何妥傳》載,何妥從小就十分聰明,學問淵博,口才出眾,北周武帝時曾任太學博士。但他不能寬容待人,喜歡品評人物,非難他人。蘇夔在太常(掌管禮樂太廟祭祀之事的機關)“參議鐘律”(參加討論樂器鐘的樂律),大部分朝臣都同意他的意見,只有何妥不問意,百般指責。皇上讓大家討論,大臣們多支持蘇夔,何妥又上“封事”(一種密封的奏折),“指陳得失”,并指責這些人是互相勾結的朋黨。
子云嘲:子云,西漢揚雄的字。揚雄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語言學家,他曾模仿《周易》作《太玄經》,有人嘲笑他說此書不合時宜,揚雄便作《解嘲》以闡述自己的淡泊自守思想。
甸:遠郊。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的杜預注,郭(外城)之外叫做郊,郊(近郊)之外叫做甸。
五音:音樂中的五聲音階,古代分別稱宮、商、角[jué]、徵[zhǐ]、羽。另外,音韻學上以喉、牙、舌、齒、唇為五音。
葛被湯征因仇餉: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據說葛國(諸侯國)與商湯王(天子)為鄰,葛國借口沒有祭祀用品而不祭祀祖先。商湯王供給它祭祀用的牛羊,葛國國君將其吃掉;商湯王供給它祭祀用的谷米,葛國國君又將其吃掉,并搶奪商湯王送給老人小孩的食物,如不交出,則殺掉(《尚書》上稱之為 “葛伯仇餉”)。后來商湯王因葛國國君殺了不肯交出食物的小孩而征伐了葛國。
楚曹齊伐責包茅:出自《左傳》。魯僖公四年,齊國以管仲為統帥,假借用天子的名義來討伐楚國,其借口便是楚國未及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包茅。責,要求、討要。包茅,一種茅草。古代祭祀時,將酒倒入捆成小把的豎立的包茅中,讓酒從中滲漏下去,代表祖先飲用了此酒,這個儀式叫縮酒,是祭祀的一道程序。
高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列舉了圣人教導別人的五種方法,學生公孫丑提出疑問,說:這個辦法很高明,很完美,但要求太高,像登天那樣,好像不能做到。孟子就說:圣人不能因為學習者做不到就改變自己的原則。圣人只提出最好的方法,能夠做到的就跟著來做。
洵,確實、實在。
淡而如水,實為君子神交:出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意思是君子相交為道義之交,平淡得像水一樣,毫無雜質,能夠長久保持純潔,小人的相交為利益之交,甘美得像美酒一樣,但利益是其基礎,故利益不存在時交情也就消失了。神交,以精神道義為基礎的交往。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ㄖ泄艥h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p>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3)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1)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2)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3)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1)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2)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3)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