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
對正,見對聞,偃
武對修文。
羊車對鶴駕,朝旭對晚曛。花有艷,竹成文,馬燧
對羊欣。
山中梁宰相,樹下漢將軍。施帳解圍嘉道韞,
當(dāng)壚沽酒嘆文君。好景有期,北嶺幾枝梅似雪;
豐年先兆,西郊千頃稼如云。
偃武:偃,停息。停息武備、停止戰(zhàn)爭。
修文:提倡文教德化(用儒家經(jīng)典教導(dǎo)百姓,用道德感化百姓)。
羊車:羊拉的小車,多用于宮廷內(nèi)部或供小兒乘坐?!稌x書·胡貴娛傳》載,晉武帝喜乘坐羊車在宮內(nèi)游走,羊車停在何處便在何處歇宿,妃子們?yōu)榱藸帉?,在自己的門前插上竹葉、灑上鹽水來吸引拉車的羊。
《晉書·衛(wèi)玠傳》記載,衛(wèi)玠年幼時(shí)乘羊車到市場上去,一城人都跑去觀看,認(rèn)為他漂亮無比。故后人以“羊車”代指君王或美童。
鶴駕:西漢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的太子王子喬喜歡吹笙,能吹出鳳凰鳴叫的聲音。后來有個(gè)仙人浮丘生將他接上了崧高山。三十多年后,有人看見他騎著仙鶴停留在山巔上,幾天后拱手與人告別離去。故后人多以“鶴駕”代指仙人或太子。
曛:日落時(shí)的余光。
馬燧:唐大歷年間人。他先跟從其兄馬炫學(xué)習(xí)文學(xué),后來看到天下動亂,便改學(xué)兵書戰(zhàn)策,屢立戰(zhàn)功,封北平郡王。此處僅以其字面與“羊欣”構(gòu)成對仗。
羊欣:晉和南朝宋之間的人,擅長書法和醫(yī)術(shù),宋時(shí)曾任新安太守。
山中梁宰相:南朝的陶弘景隱居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今江蘇西南部),曾輔佐蕭衍奪取齊的帝位,建立了梁。蕭衍(梁武帝)稱帝后屢次征聘他,他不肯出山,國家有大事,武帝只好入山咨詢,時(shí)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樹下漢將軍:東漢的馮異輔佐光武帝劉秀從王莽于中奪回劉氏天下,勝利后諸將爭功,只有馮異一人獨(dú)坐大樹下,當(dāng)時(shí)軍中稱之為“大樹將軍”。
施帳解圍嘉道韞:嘉,認(rèn)為……好,贊賞?!稌x書·列女傳》記載說,謝道韞嫁與王凝之為妻,王凝之的弟弟王獻(xiàn)之與客人討論問題,被客人難住,道韞欲為其解圍,便在客人座前設(shè)一青色帷帳,坐在帷帳之后申張其小叔的觀點(diǎn),客人都不能難住她。
當(dāng)壚沽酒嘆文君:《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卓文君寡居,因羨慕司馬相如的才學(xué),與相如私奔,開一酒店謀生,卓文君當(dāng)壚買酒,司馬相如則和雇來的人一起充當(dāng)酒保。
當(dāng),面對著。壚,酒店安放酒甕酒壇的土臺子。沽,賣酒。
讀了《三字經(jīng)》《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xué)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jīng)》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gè)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dá)差強(qiáng)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gè)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jìn)士車萬育所編。進(jìn)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xué)習(xí)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xué)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diào),“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shí)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diào),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diào)統(tǒng)稱為仄聲。
現(xiàn)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shí)候?qū)W習(xí)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shí)它們有專業(yè)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diào);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diào);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diào)。)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shù),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xué)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p>
我們初學(xué)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