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二冬(3)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nóng)。
雪花對云葉,芍藥對芙蓉。陳后主,漢中宗,繡虎對雕龍。
柳塘風(fēng)淡淡,花圃月濃濃。春日正宜朝看蝶,
秋風(fēng)那更夜聞蛩。戰(zhàn)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
逸民適志,須憑詩酒養(yǎng)疏慵。
繡虎:繡,文章文采華美;虎,詩文風(fēng)骨遒勁。比喻文采優(yōu)美,才氣橫溢的人。三國時,才子曹植號稱“繡虎”。
雕龍:戰(zhàn)國才子騶奭[shì]善于修飾文辭,被形容為“雕龍奭”,意思是雕琢文字像雕鏤龍紋一樣精妙。
邀功:建功立業(yè)。
逸民:避世隱居、不問正事的人。
適志:指舒適自得。《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晉書·文苑傳·張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
疏慵:疏懶;懶散。
讀了《三字經(jīng)》《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xué)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jīng)》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xué)習(xí)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xué)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diào),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diào),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diào)統(tǒng)稱為仄聲。
現(xiàn)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qū)W習(xí)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yè)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diào);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diào);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diào)。)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shù),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xué)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xué)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