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對儉,等對差,布襖對荊釵。
雁行對魚陣,榆塞對蘭崖。桃薺女,采蓮?fù)蓿諒綄μ﹄A。
詩成六義備,樂奏八音諧。造律吏哀秦法酷,
知音人說鄭聲哇。天欲飛霜,塞上有鴻行已過;
云將作雨,庭前多蟻陣先排。
荊釵:原指貧苦人家婦女用荊條制作的頭飾,引申為儉樸女性。《后漢書·梁鴻傳》:孟光既嫁梁鴻,乃為椎髻荊釵,布衣練裙,十分儉樸。
榆塞:榆溪塞,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泛指邊關(guān)。
** 六義**:《詩經(jīng)》內(nèi)容分為風(fēng)、雅、頌,表現(xiàn)手法為比、興、賦,合稱六義。
八音:古時八類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今泛指音樂。
造律吏哀秦法酷:《綱鑒》:漢高入咸陽,哀秦法太酷,約以三章之法。后無以除奸,命蕭何造律,次其輕重。成語“約法三章”。
知音人說鄭聲哇:古時以莊重典雅的音樂為正聲,以民間通俗音樂為淫聲。許多諸侯國音樂都是雅樂,鄭國則是俗樂。《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鄭玄 注:淫聲,若 鄭 衛(wèi) 也。
《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
哇,《廣韻》:哇,淫聲。《廣雅·釋詁二》:哇,衺也。《廣韻·佳韻》:哇,淫聲。
讀了《三字經(jīng)》《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xué)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jīng)》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dá)差強(qiáng)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jìn)士車萬育所編。進(jìn)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xué)習(xí)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xué)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diào),“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diào),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diào)統(tǒng)稱為仄聲。
現(xiàn)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qū)W習(xí)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shí)它們有專業(yè)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diào);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diào);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diào)。)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shù),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xué)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xué)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