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一東(1)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
一團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晚照:夕陽的余暉,夕陽。
宿鳥:宿,(鳥的)巢穴。歸巢棲息的鳥。
三尺劍:古代的劍長度差不多都是三尺,故稱三尺劍。
《史記·高祖本紀》載,西漢王朝建立后,淮南王黥[qíng]布起兵謀反。劉邦率軍征討,被流矢射中,傷勢較重,醫生不敢如實相告,“于是高祖謾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劉邦辭退醫生,拒絕就醫,不久,病死于長安。
六鈞弓:指強弓。三十斤為鈞,六鈞共有一百八十斤。六鈞弓指拉滿弓要用力六鈞,因以指強弓。《左傳·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顏高之弓六鈞。’皆取而傳觀之。”
清暑殿:隋唐洛陽宮中的一個宮殿。
廣寒宮:傳說中嫦娥居住的月亮中的宮殿。
途次:途中停留,旅途中住宿的地方。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