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對趙,越對吳,釣客對耕夫。
箕裘對杖履,杞梓對桑榆。天欲曉,日將晴,狡兔對妖狐。
讀書甘刺股,煮粥惜焚須。韓信武能增四海,
左思文足賦三都。嘉遁幽人,適志竹籬茅舍;
勝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箕裘:箕,簸箕,用柳條編織而成。裘,皮袍,此處指鐵匠系于胸前,防止濺起的火星燙傷身體的皮具。指能繼承父業的后輩。《禮記·學記》:冶鐵能手的兒子,一定要學習制造防護用的皮具;造弓能手的兒子,一定要學習做簸箕(因為這些工作都是冶鐵造弓的基礎)。
杖履:杖,手杖,老人所用。履,鞋,古人進房間必將鞋脫于門外,老人則可進入房間后再脫鞋。代指老人、長輩。
讀書甘刺股:戰國蘇秦“錐刺骨”的故事。《戰國策·秦一》:蘇秦為戰國時的縱橫家,用連橫的外交策略(秦國聯合東方某國,對付東方的其它五國)游說秦王,未能成功。歸家后發奮學習,打瞌睡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保持清醒,最終學成縱橫之術,勸說東方六國君主實行合縱的策略(六國聯合,對付秦國),同時擔任六國的相。
煮粥惜焚須:《新唐書·李貴力傳》:唐朝開國功臣英國公李勣天性友愛,他姐姐病了,李勣親自為姐姐熬粥,不覺被火燒掉了胡須。其姐勸他不必如此,他說:“姊多疾,而勣且老,雖欲數進粥,尚幾何?”(姐姐您多病,而我又年老了,即使我想多給您熬幾次粥,又還能熬幾次呢?)
左思:西晉人,博學能文,以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洛陽豪貴爭相傳抄,洛陽因之而紙價飛漲。成語“洛陽紙貴”即由此來。
遁:逃走,引申為隱居。
幽人:隱居之人。
適志:使自己的志向得以滿足。
玩情:沉溺于感情。
柳陌花衢:陌,街道。衡,四通八達的大道。指花街柳巷。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