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對止,速對遲,舞劍對圍棋。
花箋對草字,竹簡對毛錐。汾水鼎,峴
山碑,虎豹對熊羆
。
花開紅錦繡,水漾碧琉璃。去婦因探鄰舍棗,
出妻為種后園葵。笛韻和諧,仙管恰從云里降;
櫓聲咿軋,漁舟正向雪中移。
汾水鼎:漢武帝劉徹得寶鼎于汾水,并因此改年號為“元鼎”。《史記·孝武本紀》:“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峴山碑:即墮淚碑,見《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熊羆:熊和羆,均為猛獸,因以喻勇士或雄師勁旅。
去婦因探鄰舍棗:《漢書?王吉傳》:漢朝王吉的鄰居種有棗樹,棗樹生長茂盛垂掛到王吉的庭園,王吉的妻子采了幾個棗子吃,王吉很生氣,要休妻,鄰居勸不住便要砍樹,王吉方作罷。
出妻為種后園葵:《史記?循吏列傳》: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奉法循理,“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一次公儀休吃蔬菜,感覺味道非常鮮美,就把自家園中的冬葵菜都拔下來扔掉;又看見妻子在織布,織得也非常好,就把妻子趕出家門,還燒毀了織機。說:“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chóu],售)其貨乎?”
咿軋:搖櫓聲。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