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對馬,犬對貓,旨酒對嘉肴。
桃紅對柳綠,竹葉對松梢。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對東郊。
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交。花圃春殘無客到,柴門夜永有僧敲。
墻畔佳人,飄揚競把秋千舞;
樓前公子,笑語爭將蹴踘拋。
旨酒:旨,形容詞,味道美好的。旨酒,美酒。
藜杖:用藜(一種藤狀植物)的老莖制作的拐杖。
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交:出自《詩經》。
《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皎皎,形容詞,很白很白的樣子。
《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交交黃鳥,止于桑、交交黃鳥,止于楚。交交,象聲詞,黃鳥的叫聲。
柴門夜永有僧敲:出自五代何光薳[yuǎn]《鑒戒錄》。據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在路上行走,作了“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詩,后又想將“推”字改為“敲”字,拿不定主意,便一邊做推與敲的手勢一邊思考,沒注意撞到了當時擔任京兆尹的韓愈的車前,韓愈問清是怎么回事后,便停下車,考慮了很久,說:還是敲字好。于是就留下了“僧敲月下門”的佳句和“推敲”這個典故。夜永,夜深。
墻畔佳人,飄揚競把秋千舞:宋蘇軾《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競,爭著。
蹴踘:原為古代軍隊中一種帶有習武和鍛煉身體性質的游戲,有點類似現代的足球,后來推廣到平民之中,成為一種普通的游戲。此處指此游戲用的球。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五刪(3)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1)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2)
《聲律啟蒙?下卷》一先(3)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1)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2)
《聲律啟蒙?下卷》二蕭(3)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1)
《聲律啟蒙?下卷》三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