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對有,實對虛,作賦對觀書。
綠窗對朱戶,寶馬對香車。
伯樂馬,浩然驢,弋
雁對求魚。
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擲地金聲孫綽賦,
回文錦字竇滔書。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筑;
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漁。
寶馬:配有用珍寶裝飾起來的馬具的馬。
香車:即七香車,用多種香料涂飾的車。車,古有兩讀,此處的“車”屬魚韻,本韻內另兩處“車”亦讀
。
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以善于相馬聞名。
浩然:指唐代詩人孟浩然。孟浩然喜歡騎驢,明張岱《夜航船》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弋:也叫弋射,一種用系有細絲繩的箭射獵飛禽的射獵方式。
分金齊鮑叔:鮑叔即鮑叔牙,春秋齊人。《史記·管晏列傳》:鮑叔與管仲為知交。兩人曾在南陽合伙經商,分利潤時,管仲私自多取,鮑叔知道管仲家有老母且家境貧寒,不認為是管仲貪財。
奉璧藺相如:藺相如,戰國時趙國的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襄王說要用秦國十五座城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主動請求奉璧前往。秦王收下璧而不給趙國城,藺相如設計取回和氏璧,終于完璧歸趙。
擲地金聲孫綽賦:孫綽,晉朝人。《晉書·孫楚傳》:孫綽博學善文,曾作《天臺山賦》,其友人范榮期讀了以后,盛贊說:您試著將它扔到地下,必將會發出像鐘磐樂器一樣的聲音。
回文錦字竇滔書:竇滔,東晉末人。《晉書·竇滔妻蘇氏傳》: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筑:殷宗,商朝的殷高宗。胥靡,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亦為刑罰名,此處指服勞役的刑徒傅說[yuè]。《史記·殷本紀》:傅說 在傅巖服勞役筑墻,后來殷高宗武丁做夢得到一個賢臣,訪得傅說與夢中之人相貌相合,便讓他作了商朝的相。傅說竭力輔佐武丁,商朝因而得以中興。
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漁:周后,周朝的天子周文王。太公,姜太公、姜尚、呂尚、太公望。《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