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對廢,附對攀,露草對霜菅
,
歌廉對借寇,習孔對希顏。山磊磊,水潺潺,奉壁對探镮
。
禮由公旦作,詩本仲尼刪。驢困客方經灞水,
雞鳴人已出函關。幾夜霜飛,已有蒼鴻辭北塞;
數朝霧暗,豈無玄豹隱南山。
附:依附。
攀:攀附、依附。
菅:一種茅草,又稱菅茅、苞子草。莖可制繩,細葉可蓋房頂。草菅人命,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殘害人命。
歌廉:廉指東漢人廉范(宇叔度)。《后漢書·廉范傳》載,廉范任蜀郡太守時,廢除了以前為防火燭而禁止百姓夜晚點燈勞作的命令,只是要百姓多儲水以備火災。百姓覺得方便,都十分感激他,歌唱道:“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衣裳)今五绔(褲子)。”
借寇:寇指東漢人寇恂。《后漢書·寇恂傳》載,寇恂為潁川太守,他勤政愛民,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后來,寇恂調任別的地方,穎川出現盜賊,百姓不堪其擾。一次,寇恂隨光武帝劉秀路過潁川,百姓叩求光武帝:“再借一年寇君。”光武帝便把寇恂留下了。
習孔:孔指孔子。習孔,學習孔子。
希顏:顏指顏回(字子淵),孔門的高足弟子,儒家學派尊之為“復圣”。希顏,希望能學成顏回那樣。
希,仰慕、企求,希望達到某種程度。
奉璧:完璧歸趙,藺相如的故事,見《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襄王說要用秦國十五座城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主動請求奉璧前往。秦王收下璧而不給趙國城,藺相如設計取回和氏璧,終于完璧歸趙。
探镮:晉羊祜的故事,出自《背書 ·羊祜傳》。羊枯五歲時,有天忽然叫乳母去取他平時玩的金镮,乳母說,咱們家沒有這個東西呀!羊祜立即跑到隔壁鄰居李氏家,探手到東邊墻壁邊桑樹的樹洞里,拿出了一個金镮。李家大吃一驚,說,這是我死去兒子丟失的東西,你為何要拿去?乳母趕來,將羊祜講的話說了一遍,李家十分悲痛,大家也覺得很奇怪,說李家的兒子是羊祜的前身。
公旦:即周公旦(也稱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建立周朝。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朝的禮樂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仲尼:孔子的字。《史記·孔子世家》:上古的詩本有三千多篇,傳到春秋的時候,孔子對其進行整理刪除,挑選出符合儒家道德禮儀且文辭優美的共305篇,即《詩經》。
驢困客方經灞水:唐代詩人孟浩然,見見《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伯樂馬,浩然驢,孟浩然喜歡騎驢,明張岱《夜航船》載,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雞鳴人已出函關:《史記·孟嘗君列傳》:戰國時,孟嘗君在齊國為相,養有很多門客。有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被秦王扣留,他在門客的幫助下想法脫身逃到了函谷關,但天色尚黑,關門緊閉,無法出關。孟嘗君門客中有人會學雞叫,他一叫起來,關卡周圍居民家的雞也跟著叫起來。守門的關吏以為己到了天明開關之時,便打開了關門,孟嘗君就順利地出關逃回了齊國。
北塞:北方偏遠的地方。塞,邊界、險要之處。
玄豹隱南山:出自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二·陶苔子妻》。陶苔子經營陶器,憑借貪盜致富。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聽說南山有一只玄色的豹子,隱息在濃霧之中,七天不吃東西,想要使它的皮毛潤澤,形成漂亮的花紋。至于豬狗之類的畜生,不加選擇地見東西就吞食,飛快地長肥,就被人吃掉了。陶苔子不聽勸阻,其妻便帶著孩子離開了他。后來陶苔子果真罪行暴露被殺。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啟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啟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啟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啟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啟蒙?上卷》十四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