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對雨,水對泥,白璧對玄圭。
獻瓜對投李,禁鼓對征鼙。
徐稚榻,魯班梯,鳳翥
對鸞棲。
有官清似水,無客醉如泥。截發惟聞陶侃母,
斷機只有樂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樓頭千里雁;
早行遠客,夢驚枕上五更雞。
璧:扁平的、中間有孔的圓形玉器。
玄圭:玄,黑中帶紅的顏色。玄圭是一種扁平的、上尖下方的黑色玉器,根據等級分為不同的形制,多供帝王舉行各種典禮時使用,是很重要的禮器。
投李:出自《詩經·國風·衛風》: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瑤”,《大雅·蕩之什·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兩者都能與“獻瓜”構成對仗。
禁鼓:古代禁止夜行,到禁行的時間便擊鼓以表示宵禁的開始,這種鼓便稱禁鼓。
征鼙:鼙,軍隊用的小鼓。出征時敲擊的鼓。
徐稚榻:典出自《后漢書·徐稚傳》:徐稚,東漢人,品行高尚,多次謝絕朝廷的征聘,隱居自耕為生。太守陳蕃從不延接賓客,但對徐稚卻極為敬重,特為他設置一坐具,徐稚一離開,陳蕃便將此坐具掛起來。榻,一種狹長而矮的家具,可供坐臥。
魯班梯:出自《墨子·公輸》:魯班也叫公輸般,春秋時魯國人,著名的工匠,他曾給楚王制造云梯以進攻宋國。
翥:高飛。
有官清似水:出自《漢書·鄭崇傳》。漢哀帝時,鄭崇為尚書仆射,曾多次向哀帝進諫。哀帝“郜封祖母傅太后從弟”,鄭崇勸阻,因而得罪傅太后和哀帝。哀帝責問鄭崇說,你門前來求見你的人多得像市場上的人一樣,你憑什么想要阻止我封賞外戚呢?鄭崇回答說“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我的門口人多得像市場,我的心毫無偏私,像水一樣潔靜)。”
無客醉如泥:出自《世說新語·任誕》:晉山濤的兒子山簡(字季倫)鎮守襄陽時,每次到峴山之南的高陽池,總是喝得大醉而還。襄陽百姓唱道“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唐李白《襄陽歌》,“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截發惟聞陶侃母:出自《晉書·列女傳》:陶侃,晉人,曾封長沙郡公,都督八州軍事。貧賤時,有鄱陽孝廉范逵來拜訪陶侃,寄宿于陶家。當時下大雪,陶侃的母親湛氏抽出自己墊床的稻草,切碎來喂范適的馬,偷偷地剪下自己的長發賣給鄰居,換來酒食招待客人。范逵事后知道此事,說:“非此母不生此子(不是這樣優秀的母親不會生出這樣優秀的兒子)?!?/p>
斷機只有樂羊妻:出自《后漢書·列女傳》:樂羊為樂羊子的簡稱,東漢人。他出門求學,一年后因思家輟學而歸。其妻便以織布為喻,說所織之布一旦剪斷,就前功盡棄,再也不能恢復。樂羊子被感動,又出門學習,七年未歸,終成學業。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啟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于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啟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沖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啟蒙讀物,他們會有什么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讀著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著學習一下。
相較于《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是不是很簡單?。ㄖ泄艥h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p>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啟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啟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啟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啟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啟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啟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啟蒙?上卷》八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