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個園在鹽阜路上,離著瘦西湖并不遠。
不像蘇州的園林多是“大隱隱于市”,不管園內揣著多少錦繡,入園的門總要做得儉樸含蓄,一副低眉順眼裝孫子的模樣。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人們,就沒了那么多的顧及,面闊三間的大門,就那么敞亮地迎著你,四外里大白的院墻,就張揚地鑿出花格漏窗來,毫不吝嗇地讓墻外人一窺園內翠綠翠綠的景致。
那翠綠翠綠的景致,對墻里的人是種炫耀,而對墻外的人是種誘惑,如此的誘惑,或也是揚州風景的嫵媚所在。
誘惑你的,是偌大的一片竹林。早知道個園主人愛竹,想來也不過是,窗前兩三支、道外四五叢的點到為止,我們的園林和我們的文人畫一樣,不是總愛講究個“言有盡而意無窮”嗎?
但個園偏就不是,它不用你費心地去做“羚羊掛角”的揣摩,即是愛竹,便將大半個竹林請來,滿園、滿山、滿野實實在在地交給你,隨你在哪里,只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就能看到萬竿搖空、滴翠勻碧,就能聽得風竹沙沙、蟲鳥鳴鳴,就能讀出“月映竹成千個字”。
個園最初的那位主人,是嘉慶年間的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他在明時壽芝園的基礎上改筑了庭院,并種下了這萬竿竹。而他最愛的,就是石濤的那句“月映竹成千個字”,于是借著大和尚的詼諧,給自己起的字叫個園,給自家的庭院起的名也叫個園。
東坡先生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食無肉倒好說,還有魚舌、鳳腦、燕窩,淮揚菜有的是想象力,這自也難不倒揚州的大廚們。但愛竹愛到骨子里,就能隨了蘇子去做個“不俗”的文化人嗎?哈哈。
明清時期,兩淮鹽商富可敵國,修園林養瘦馬,極盡奢靡,個園便是一例。只透過這片偌大的竹林,我是未見蘇子一般清削的文人氣質,倒是一窺了,舊時揚州巨富豪奢之象。
02
竹林中,蜿蜒著青石的小徑,徜徉其間,隨心的景致水一般從眼前流過。走過碧水相映的水榭,穿過翠竹遮掩的“幽邃”門,行到寂寞竹林的至深處,也就找到了豁然開朗的另一方天地,凝縮個園精華的四季園即在此間。
揚州是不乏可人心的景致的,比如在瘦西湖畔的小釣臺去看春柳煙波畫舫,比如在何園西園的水心亭去品亂石嘉樹崇閣,再比如在大明寺里的平山堂去憑吊流云古木遺風,但說最愛的,還要算是個園中邂逅到的四季輪回了。
從竹林中彎彎繞繞地轉出來,就便到了宜雨軒。走得累了,閑坐在一片不大的池塘邊。池塘里浮著睡蓮,稀疏的幾叢,正是花開時節,粉紅點點。池水并非清澈,綠得有些肥膩,但依舊可見紅魚隱隱現現,從容游弋于叢叢睡蓮與隔岸的假山倒影間。
那假山,是用雪白而細碎的太湖石構建的。只你不離開,每兩分鐘就會有一個舉著小旗子招呼著一隊人馬的美女來到身旁,對你和她身旁的團友大講著“夏山如云”。
在一遍遍無太大出入的導游詞描繪下,漸漸的,那雪白湖石堆疊出的嶙峋而高聳的山,在你眼中,就便升入到了夏日的天空里,就便成了最是瑰麗的云,就像宮崎駿所描繪出的那座天空之城。
你別說,隨著周遭接力般的吵嚷和精準無誤的灌輸,你真就越發覺得它象了……覺得它便是了……覺得它竟也能凝出雨來,滋育了這片池塘,滋育了這片池塘里的睡蓮和紅魚,滋育了這片池塘里多有些肥膩的綠。
那夏日的“白云”上,立一小亭,四角飛檐,舒展輕靈,如展翅高翔的一只鶴。即便坐在喧囂塵世這里的你,也是能聽到那云間凄婉的幾聲鶴唳的,也是要一羨那“晴空一上”的悠然的,只你“早引”的“詩情”能否上得“碧霄”呢?
那就看你心,能否與那亭、那鶴一樣的輕靈了,反正那亭就喚做“鶴亭”。
03
肥綠的池塘上有出水的石,踏著過去,可入山下的洞窟。隨路上下而行,便能上到那鶴亭。所謂“夏山宜看”,小坐亭間,可俯瞰滿園的杰樓崇閣、古樹紅花,當然還有那一片片肥綠的池塘,和那一片片池塘所裝下的水色天光。
劉鳳誥在他的《個園記》中說,“……疊石為小山,通泉為平池。綠蘿裊煙而依回,嘉樹翳晴而蓊匌……”似乎在這里靜心體會,是最好的。
鶴亭一側是抱山樓,樓前有長長的檐廊,檐廊盡頭連著復道,可通達“秋山”。
秋山,是由平直硬朗的黃石堆疊,黃燦燦的,多有些雄渾的氣勢,夕陽時來看自是更好。山上隨意種下幾株或楓或槭的小樹,滿樹紅彤彤的,在濃郁而繁茂的綠蔭里,點撥出幾分秋意來。
秋山上亦有一座小亭,名曰“拂云”,其間展望,滿眼便盡是山后翠綠翠綠的竹林了。
秋山宜登,下山便設計了崎嶇而復雜的穿越隧洞的步道。你是不必擔心迷路的,自會有各路美女導游們扯著嗓子,向下山的人們道出那路的玄妙,所謂“明的不通,暗的通;大的不通,小的通;直的不通,彎的通”。大家唱著口訣,排隊一路走下,卻多了幾分與那山路斗心眼的開心。
但路亦如人,走路亦如做人,如此暗通款曲,似也讓人懂了些,揚州鹽商富庶的由來,更生了些,做人不易的悲愁。而這份愁腸,不也正像是人到秋日里才多有的世事感慨嗎?路走到這里,興致便也盡了,心便也老了。
山下一半,可通到住秋閣,閣前有一幅楹聯:
秋從夏雨聲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尋。
四季萬象,盡在其間,說得多好。
再有的,還可坐到透風漏月樓中,隔著花窗去看“群獅戲雪”;可站在宜雨軒的石階前,試著在茂密的竹林間去找尋雨后的“春筍”……如此,一園便有了一輪回,一年的輪回,一世的輪回。
透過宜雨軒的玻璃窗,隔著池塘、假山,可望見一座綠樹掩映間的紅漆樓閣,樓閣門楣處懸著白底黑字的匾額,上邊題寫著“壺天自春”四個字。
《個園記》中說,“......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
如此一壺小風景,卻做得天地大文章。揚州最愛個園的四季園,也便緣于此吧。
《我的園林》系列專題:
《金陵隨筆》推薦閱讀:
《人在淮安》推薦閱讀:
《揚州慢》推薦閱讀:
《泰州散記》推薦閱讀:
《無錫筆記》推薦閱讀:
《望京小記》推薦閱讀:
《江南三日記》推薦閱讀: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