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進到同里鎮,先在明清街上的一家飯莊吃了午飯,要的自然是同里處處打著的金字招牌的狀元豬蹄,還有太湖三白中最平民的銀魚炒蛋。我吃飯好糊弄,也就一瓶啤酒搭一盤花生米的追求,所以白瞎了同里大師傅給狀元打氣的手藝。而波自不會浪費了這個好彩頭,一邊細細的把豬蹄撕了,喂到同同嘴里,一邊樂此不疲地講著那個剛聽來的故事,只吃到最后,這個吃得滿嘴歡喜的小朋友,估計已把那個“豬蹄”就當成了“狀元”。
在同里,街依水而成,宅傍水而筑,如果說水是同里輕盈飄逸的靈魂的話,那么鱗次櫛比,一座錯落著一座的,粉墻黛瓦的蘇式民居,便應算是它豐滿的骨肉了,如此,同里也給人一個俊俏而輕靈的小模樣。
同里鎮子上的民居,多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們至今還保有著明清建筑的遺風。在這些高高的,開著幾扇木窗的,洇著濕濕墨漬的白墻后面,便是藏著故事的水鄉人家了。這樣的人家,同里如今也開放了幾處,有錢氏的崇本堂,有柳氏的嘉蔭堂,有明代處士朱祥的耕樂堂,也有民國革命家陳去病的故居,而這其中最是珍貴的,自然要說退思園了。
退思園建于清光緒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算而今也有一百一十年余年的歷史了。園主任蘭生,是同里人,官曾做到鳳穎六泗兵備道,但后亦遭彈劾而被革職。還鄉后,請同里同鄉,造園藝術家——袁龍,營建宅第,取名“退思”,昭示世人自己誠心“補過”之意。
2000年,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退思園的一側是同里影視制作基地,如果廣場上沒有標牌指引,人們很容易被那些耳熟能詳的影視劇作品帶走了思緒,而忽略了它。其實即便走到它的門前,你也可能會錯過它,只方方正正的長條石兩豎一橫,就算支就了一座石庫門......“退思補過”,呵呵,我們仿佛能看到,革職后的任大學士跨進這個小門前低眉順眼的樣子。
退思園有別于其它蘇園的地方,在于它的布局。大門坐西,宅、庭、園隨著一進進院落,沿一軸線依次向東擴展。院落間互有月洞門承接,每進一處院落,意味更貼近宅第的核心區域,正合上那句古語——漸入佳境。
前三進是外宅,還多有些矜持的中規中舉,想想猶如場面上的客套。不過從案頭條幅、古董家什的精巧陳設間,依然不時逗漏出,主人閑云野鶴般的情趣。最喜歡蔭馀堂上的兩幅對聯,于是抱著小同同,一字一字地讀給他:
其一是:水榭風來樂入座,琴房月照靜聞聲。
再一幅:快日晴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煮茶。
02
退思園的每一進院落都不是很大,但總有出奇的地方,以至讓人在穿過下一道月洞門前,總會多有一些期待,而這樣的期待似也是包不住地膨脹著。
內宅分南北建成兩幢跑馬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繞成一進進天井樣的院落。公子讀書,小姐繡紅便都逃脫不了這方天地了。偶爾悶了、煩了、倦了、厭了,還可以來到更深處的院落,穿過坐春望月樓,扶著木梯登上“攬勝閣”,然后在這八角的閣樓中,隨便推開一扇木窗,滿園旖旎的景色也便豁然入室。
一路走來,我們都為任大學士的“退思”給蒙蔽了,以為這建筑雖是有些鋪張,但還算謙卑恭良。只走到這里,卻不得不懷疑他的用心了,“退思”自是不假,但思的是“補過”?還是山野的林泉和雨霽的云霞呢?其實早就料想,退思園必會在謝幕時給人以驚喜,只是不知道這份驚喜將以何種面目來破繭而出,那樣的期待讓人難以按捺,直到穿過那道題寫著“云煙鎖鑰”的月洞門。
小同同沒有謎題需要破解,他只需要快樂得象風一樣地穿過那道月洞門,風一樣地在繞園的曲徑上奔跑,而后,忽地拐進一座水榭,急得追在后邊的媽媽直喊著“慢著點......慢著點”。那水榭內題匾為“鬧紅一舸”,穿榭是個不大的水臺,仿的是船頭模樣。其上系纜的柱頭,改成了兩個石凳,一南一北坐著一對身著黑衣,鬢角花白的外國夫婦。
男人姿態有些夸張,讓我想起了羅丹的《思想者》,他大概是為眼前的景致所陶醉了,而未在意一個小闖入者的存在。女人略偏過頭,用驚奇而慈愛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小調皮鬼,然后托腮的手頑皮地呼扇兩下,算是招呼。小同同被眼前突然出現的人物搞得有些莫名其妙,只待媽媽趕來和他耳語幾句,才怯生生地說句“Sory”。女人面頰拂過一絲淺笑,用依舊托腮的手,依舊頑皮地呼扇兩下,便算作告別了。
退思的后花園是以水為主題來展開的,沿著曲岸,有“退思草堂”把水臨風,有“鬧紅一舸”如待航之船,有“菰雨生涼”是臨水小軒,有天橋似長虹臥波,有九曲回廊環水而筑,還有小亭、假山立于水間。無論建筑什么樣式,都與水緊密貼近,讓人浮想這些建筑之外還會更有一番水的天地。而本不闊綽的池面相隔而望,竟也讓人有水勢浩大之感,這是退思園所獨到的地方,因而也給它換來一個“貼水筑”的美譽。
當然,退思園堪為江南園林的經典,還在個“巧”字。“攬勝閣”上,借來藍天碧樹和八角飛檐來搭配眼下的一片園林是個“巧”;“鬧紅一舸”前紅魚隱現,從容游弋點明“鬧紅”之趣是個“巧”;繞到天橋的后面,主人依舊不廢棄用心,以白墻為底,隨心種上幾株蔥郁的美人蕉和挺拔的闊葉植物,便有了潑墨大寫意的意境,是個“巧”;沿著曲廊閑庭信步,留心漏花窗上文字,最后你能讀出一句好詩——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在曲徑美景間讀到造園者的心境,莫不也是個“巧”字嗎?造園者的筑園心得能讓人隨意拾起,真可謂精致,也可謂巧奪天工了。
03
坐在池畔,波將面包捏碎了揉成團,交與小同同。小家伙隨意揚出,水面頃刻間便開鍋了一般,小同同的手舞足蹈、肆意呼喊,媽媽的心花怒放、歡情附和,與假山紅魚一起構成夕陽里山水間最是感人的景致。那歡笑,隨著魚兒的蜂擁啄食而利滾利地增加,直到從退思草堂傳來,“不許投喂......魚食從這里買”的厲喝......那快樂才嘎然而止,折斷得,令人心疼。
這一時分,太陽已經落山,天色漸次黯淡,大概正是各個旅游團用餐的時間吧,因而園子里的游人份外稀少。這一時分,坐在“退思草堂”水臺前的石欄桿上,靜靜地欣賞滿園的景致是件很愜意的事情。大概是離水近的緣故,人也柔軟、溫存了許多,看著隔水的鬧紅一舸和天橋、假山也多生了些空蒙的悵惘,那悵惘讓人心漸飛漸遠,猶如尋到了家園,靜謐祥和。寂靜中,池子中的紅魚不經意間撲打水面的聲響,竟也天籟般空靈得讓人顫抖,仿佛人生中的某一時刻就此被畫上了句號,而后被輕輕翻過,而后傷逝成為往昔。
忽然間又想起了那個任蘭生,想起了那個經歷過大起大落之后,正專心注視眼前這一池碧水的任蘭生,不知道那一刻的他是喜是悲,是為官場上的勾心斗角而依然心有嫉恨呢?還是為可以閑下心來欣賞這片園林而多有慶幸呢?
還記得,馬致遠的那段《清江引》怎么唱的嗎?
林泉隱居誰到此,有客清風過。
會作山中相,不管人間事。
爭什么半張名利紙。
呵呵,“爭什么半張名利紙”,說得,多好。
***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作者。
《江南三日記》推薦閱讀:
《無錫筆記》推薦閱讀: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