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留園歸來,那日余下的時間,便都打發給了觀前街。記得前次來的也是一樣,一樣的在觀前街上無所事事地走斷了腿,一樣的沒有找到稱心的,繡著一只小貓的蘇繡小畫屏。
那個時候怎么就那么喜歡那個,似乎是在誰家里見過,喜歡的不得了,人家說是蘇繡,是在觀前街上買的,便認準了,每到蘇州就必去觀前,以至幾次過后都忘了,當初到那里要找的是什么。不過找著找著,自然也融入到了蘇州小街巷間的那種熙攘與喧囂中,而蘇州為地方都會的繁華味道,自也一樣的再不能忘懷。
第二天是離開蘇州的日子,只同同在,怕耽擱個大半天也未必能動身。于是便起個早,尋到鄰近的環秀山莊。環秀山莊還未開門,便坐上個公交車子,去了蘇州四大名園中的獅子林。
獅子林于蘇園中是以湖石見長的,素有“假山王國”的美譽。只這樣的美譽也荼毒了我的想象,其一是自己的腦袋太缺乏形象思維的能力,其二是所看過的假山造景,敷衍的太多。也知道能入選四大,總應有它奪人的地方,于是買票入園后,真誠地跟在一個又一個旅行團的屁股后面,專心蹭聽。
元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的弟子們,為安頓老師,集資于此買地、建房,此便為獅子林最初的模樣。而獅子林的得名,是為了紀念天如禪師的老師-——中鋒大和尚傳法的浙江天目山獅子巖,禪師便將此居命名為獅子林。其后獅子林幾易其手,也從元明的寺廟園林,演變為了明清的私家園林。
而獅子林發展史上最璀璨的一頁,還在1917年,那一年當時的“染料大王”——貝潤生先生收購了這里,并在此基礎上,花了九年的時間進行恢復與擴建,方有了今天的規模。或許當年的貝潤生先生不會想到,這個再被拾起的遺珠將給他以及蘇州貝式家族所帶來的光芒,2000年,獅子林做為蘇州園林的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當然這還僅是其一,貝家收購獅子林同年,貝家還有一個男嬰呱呱落地,從1917年到1927年這十年間,這個小朋友的大段童年時光就是在這里度過的。而這十年里,不是還有獅子林大興土木的九年建設時間嗎?伴隨著建設而成長的童年,又會對這個小朋友有著何樣的影響呢?
多少年后,當年的那個小朋友成了年輕才俊,再成了業界翹楚,他用他的無數作品告訴了我們,這片園林曾經裝下的,一個小朋友的夢想。而他就是享譽全球的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
02
進了獅子林,先要經過舊時主人的宅邸與祠堂,從門廳、大廳,一層層進去,與別處私園沒大的區別。燕譽堂,是主人內外宅的過度,據說這里也是蘇園中最為典范的一處“鴛鴦廳”。
過燕譽堂,又是個小方廳,廳上掛著一幅楹聯:
石品洞天,標題海岳;
鐘聞古寺,境接嫏環。
海岳是北宋戀石成癖的大書法家米芾,嫏環是天帝藏書之所,東晉的才子張華曾在夢里去到過那里。而在這里,海岳和嫏環像是在暗喻這處園林的兩種境界——石與書。
而轉過這處小方廳,獅子林洋洋大觀的湖石假山,才露了一處給你,這里就是九獅峰......即便你不是海岳,即便你不在嫏環,依舊不妨礙你大張著嘴巴,小半天合不上。九獅峰,顧名思義就是有九頭獅子的形象在里邊,導游給大家時間分辨,而后自信你找不到,找不全。而游人們呢?就像是在做著智力大比拼,抓耳撓腮地提升著自己的IQ指數。而到公布答案時,先幾處并不稀奇,只越往后,越得大家噓聲一片,以至最后不得不讓人由衷贊嘆自然造化之神奇。
過指柏軒便到見山樓,見山樓前是獅子林的重要景觀——假山迷宮,這里人最擁擠,大家排著隊地涌入迷宮。從人群中擠過去,就到了花籃廳,走到這里人也是累了,隨便找個地方坐了,就這么傻傻地看著近處熱鬧的人兒與遠處靜謐的景兒,也是不錯的。
花籃廳前有處水臺,我想這里也應是獅子林里觀景最是不錯的一處地方了,隔著不大的小湖,能看到對岸里湖石所堆疊出的一座島嶼,那島嶼更如戲臺,島嶼上林立的假山更如戲臺上的各式人物,風姿千樣,情態萬種,只那眉眼、姿容、儀態、氣度都凝固在了那里,似擺好了架勢,只待著鑼鼓點鏗鏘響起,剎那便是一折好戲。
只能靜下心來,揣摩這折戲的人是不多的,大家更喜歡的,是聽這里的另一出歷史大戲。每到這里的旅行團,導游們都會扯著嗓子豪情滿滿又一字不差地給大家介紹,“這里就是花籃廳,1945年10月27日,蘇州的國民政府,就是在這里舉行了駐蘇日軍的受降儀式”......那自是蘇州人最揚眉吐氣的日子了,用這夢一樣的地方,來結束那場噩夢,自也是蘇州人才有的創意。
這不覺讓我在那個無所事事的早晨,在那個風光迷醉的水臺上,多打量了幾眼意氣風發又細語綿軟的蘇州人。寫蘇州人的文章,最喜歡的莫過于余秋雨先生的《白發蘇州》了,其中說,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其中說,蘇州人的心腸是軟的,即便亡吳誤國的越女西施一樣的憐惜;其中還說,蘇州人對大義的執著剛烈,是讓“整整一部中國史都對蘇州另眼相看”的“浩蕩突發”。
所謂的“浩蕩突發”,說的是明末的魏忠賢,指使東廠去蘇州抓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為了阻撓抓人,蘇州人進行了罷市,并打死打傷了東廠的爪牙。其后庵黨反攻倒算,五名領導罷市的平民領袖慷慨赴死。關于這段歷史,明人張溥寫得更是鏗鏘有力,高中的語文課本收錄了他的那篇《五人墓碑記》,并要求全文背誦。
只是那時候學語文和學歷史是分離,所以磨磨唧唧不情不愿地去背下這篇文章時,并不識得蘇州人,既不懂得魏庵于明的黑暗,當然也就更看不到“中國史于蘇州該有的另眼相看”了,那時,只是磕磕巴巴地背下了這篇課文。
嗟夫!大庵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庵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如今懂得了,記下它的意義......壯哉!張溥之文;壯哉!蘇州的爺們。
03
從花籃廳走真趣亭,再到暗香疏影樓,湖的北岸便到盡頭。從五古松園翻回到見山樓,人依然很多,跟著一個團隊,伸著脖子去聽“真趣”的故事。說乾隆皇帝鐘愛蘇州獅子林,曾六覽于此,且每次都為這里的假山群所迷,不能自拔,因而特賜金匾——真趣。
聽著象是傳說,看著那里堆疊出的一片湖石迷宮,也不覺多稀奇,以為導游們又在危言聳聽了。只走進去,才感覺到如此規模的假山群不比尋常。將走一人的小路在湖石假山間盤旋、逶迤,它忽而帶你來到山巔,看怪石如林;忽而領你到谷底,鉆洞穿壑;前一步還走在湖岸,看波光瀲滟,樹影婆娑;緊而一轉確是石壁乍起,怪峰崢嶸,讓你身陷囹圄,失途迷蹤。那小路也如曲調般,時而舒暢平緩,時而高亢峻險,時而曲徑通幽,時而豁然開朗。而身在其間,兩壁湖石更是千姿百態,趣味盎然,人說有“桃源十八景”,真要一一找出,也難。
盤桓已久,路也走了大概,可依然找不著出路。站在高處滿心以為已將把戲看穿,但遁入山中腳步卻又覺迷離。眼見得出口似在前方,讓你驕傲著自己能將迷宮走完,可幸沖沖走近才發現,假山幾座區隔了小徑數條,而你與成功又是已擦肩而過。聽得前方有人說笑,急轉過去,大家卻不在同一路上,問他可曾找到方向,笑答還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如此一上一下兩人錯過,不知在什么地方竟會再遇見,會心的相互一笑,依舊都還是困頓中人。
想起了宋人秦少游的那句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園望斷無行處”,行走于山石間的新奇與快樂,和困阻于山石間的無助與擔憂相糾纏,這是種難言的體驗,恍惚間,它讓我感覺到迷失在了風景里,永遠再也不能走出......恍惚間,似看到了那位寫下“真趣”的真龍天子,恍惚間,似看到了正在圖畫自己夢想的那個貝家的小朋友。
越往后,越不相信自己能真的走出這詭異的秘境,而緊縮的時間,也逼著自己的智力和耐心投降,最后不得不爬過不高的太湖石逃離迷宮。當然獅子林還有美景給你,如駁岸的石舫,山間的瀑布,再如折橋相聯的湖心亭,和岸上湖石相掩的曲徑,用心體會,都能給你“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的自然意境。
可我心,太過浮淺,看山水園林有如趕集,走過了,看過了,也就到了該說“再見”的時間了。雖還有絲留戀,卻也只得默默許給自己說:
“下次再來,定將迷宮走完,不再辜負‘真趣’之名。”
《我的園林》系列專題:
《金陵隨筆》推薦閱讀:
《人在淮安》推薦閱讀:
《揚州慢》推薦閱讀:
《泰州散記》推薦閱讀:
《無錫筆記》推薦閱讀:
《望京小記》推薦閱讀:
《江南三日記》推薦閱讀: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