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筆記之前,我們先來看下,這位媽媽的煩惱:
我們家孩子特別磨蹭,平時洗臉刷牙穿衣服都很拖拉,很多老師都說不要隨便跟孩子發脾氣,一般情況我都忍著不說,可每每要出門時他還磨磨蹭蹭的穿鞋子我就火來了,沒忍住就罵他有時還會打他,我知道自己這樣很不好,可又忍不住,怎么辦才好呢?”
當父母遇到孩子不合理要求、不恰當行為時:
有的會忍住自己的情緒,虛假的接納孩子,而情緒在長久的壓抑后也會選擇更可怕的方式爆發出來;
而有的父母會一頓指責批評說教甚至打罵,孩子的行為是主動調整了但他的內心會害怕恐懼,未來可能會退縮或逆反。
那到底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P.E.T.父母效能訓練】真誠真實的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既滿足成人自己的需要又發展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未來的生活中既懂你,又愿意與你合作。
一、首先,自己看見自己(①未滿足的要求;②負面情緒;③重要性)。
生活中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發脾氣起因是父母,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孩子在玩玩具,媽媽去做飯。過了半個小時,媽媽的飯做好了。就去喊孩子“女兒,媽媽飯做好了,把玩具收起來,過來吃飯了”,當然孩子是不愿意當下玩具。媽媽看孩子沒有回應又重復一遍,這時孩子說“不要,媽媽我還想再玩一會”。媽媽又說“現在到吃飯時間了,不可以玩玩具了,快點來吃飯”,孩子還是很執著玩玩具。這會媽媽開始生氣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都說幾遍了,還不收玩具過來吃飯”,邊說邊收起孩子的玩具,孩子這時不肯了,于是鬧起脾氣,又哭又鬧。
顯然,先鬧情緒的人是媽媽。媽媽想要孩子收玩具吃飯,孩子不愿意,媽媽的要求沒有被滿足,“怎么說孩子都不聽”這時候媽媽就開始生氣煩躁,媽媽有了負面情緒。于是開始責罵孩子不聽話,去阻止孩子繼續玩玩具,有的父母甚至會動武力。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所以孩子也開始哭鬧了。
當我們的要求未被滿足時,就會出現煩躁郁悶等負面情緒。而且往往是開始指責別人怎么不好不對(媽媽指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為什么未被滿足就煩躁是因為自己的焦慮,焦慮自己的狀態會被影響(孩子不吃飯,媽媽焦慮孩子會餓到,焦慮飯菜涼了,焦慮孩子午覺時間被影響,焦慮自己吃完飯還得洗碗做家務等等)。可是媽媽沒有選擇表達自己,而且選擇指責孩子,所以讓自己的情緒越發負面導致孩子鬧情緒。
當我們有情緒時有三種選擇:①怨天怨地怨別人;②怨自己;③自己負責。
聰明人都知道選第三個自己負責,可是怎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表達自己而非指責他人!
二、表達自己。說我自己而非說你。
說=發生的事實+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影響。(強調這里的“事實”是指真實事件,不帶自己的評判和添油加醋及個人觀點。)
有位媽媽說,她家孩子老是玩她的化妝品,有些較貴重的,自己使用的時候都比較小心。但是孩子偏偏喜歡玩化妝品,被弄得坑坑洼洼,怎么說都不聽。
因為孩子經常看見媽媽拿化妝品涂臉,孩子天生好奇心和學習模仿能力強,所以會玩化妝品是正常現象。關鍵在于引導。這位媽媽怎么說孩子都不聽,她是這么說的“天吶,你又在玩我的化妝品,這個不能玩啊,這個有毒的,你眼睛會被辣到。這個很臟你看你臉上都這么臟了”。孩子不傻,臟的話媽媽也涂臉上,不能玩媽媽怎么要玩,有毒嗎?有毒嗎?沒有被毒到呀,而且我的眼睛也沒有辣到,我沒有弄到眼睛。
相信你們都會笑,可就是典型生活例子,很多父母會指責孩子并且加一些嚇唬恐嚇語言,當孩子越來越大,這些招數更沒有效果,只會縱容孩子的行為。
正確應該是:你在玩媽媽的化妝品(說事實,注意不是又在玩),媽媽好生氣好難過(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么貴化妝品能不生氣),你把眼影弄壞了媽媽沒有眼影用了,媽媽得再花錢去買新的,媽媽覺得好浪費。
當你這么說時,孩子也在思考。原來把媽媽的化妝品弄壞會這樣。這種說法比那位媽媽說法更有說服力。父母既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又發展了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舉一個例子:孩子喜歡吐口水。
“吐口水是不對的,很臟,而且小朋友也會不喜歡你”。這種說教孩子是聽不進的,因為孩子會覺得不臟啊,而且我吐了小朋友還是會跟我玩。
正確應該這么說“媽媽看見你把口水吐到別人身上(說出事實)。別人會不舒服會難受,媽媽也很難過(自己的感受),因為別人會說媽媽不會教孩子,會說媽媽的孩子不禮貌(對自己的影響)。
孩子不像成年人,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識的能力。所以當你說對孩子自己的影響時,是沒有力量的。
?重在表達,不執著結果。
把自己當下的情緒表達出來,自己看見自己,情緒也會得到釋懷。我們首先收獲到“不抱怨”的自己和懂得良好情緒表達的自己。其次是收獲到孩子的理解他人能力,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侵犯”影響他人。
三、合作法寶。
當我們表達自己之后,孩子還是不配合:
1.想想孩子沒有改變對我有沒有影響?如果沒有太大影響,為什么我不能接納?為什么那么在意?我是不是應該放寬要求?不能要求完美,牽制孩子,應該讓孩子更自由呢?
2.如果有影響,孩子不聽我們表達,那換個位置,我們來聽孩子說,如孩子不吃飯,你表達自己后,孩子無動于衷,這時候就問他“你是不是還想玩玩具”,這時候孩子就會跟你互動說“是的,因為這個玩具我剛拿,我想把它拼好”,“哦~原來是這樣,那媽媽等你把玩具拼好,拼好后就吃飯好嗎”。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能更好的溝通,而不是家長發脾氣,孩子也跟著鬧脾氣。
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遇到事情就迎刃而上;家長要求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做個牽線木偶,事事按家長的規劃走。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我們的思維不是放在去指責,去告訴孩子對他的不好影響,一味對孩子指責和負面評價都是徒勞的。我們應該表達自己:事實+感受+影響。如果孩子還是不聽的,可以換成傾聽。這才是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方式,而不是發泄各自情緒,像平行線沒有交集,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下期分享筆記《輕松父母養成術系列(三)如何處理與家人之間的養育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