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跟孩子發生沖突,我們好好說他們不聽,我們發脾氣他們還是不聽,我們要了解在沖突中發生什么事,導致父母和孩子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融。
看見自己
當我們跟孩子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 ,對我們來說發生了什么事情。
例子:孩子放學回家玩玩具,玩了很長時間,你已經做好飯了,你跟孩子說把玩具收好了,好吃飯了,你好好跟他說,他不聽,你就開始有情緒了,再跟他說跟你說了好幾遍了,怎么還不收,孩子可能會說媽媽再等一會,再玩一會。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特別沒有力量,怎么跟他說就是不聽。因為我也有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更多的不是希望他把玩具收好,而是我不想收玩具。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我自己進入情緒當中,我有負面情緒,煩躁不開心。我們說了很多話孩子不愿意聽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到自己,并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負面情緒,不能被別人看見的時候,通常有兩種選擇:一、忍氣吞聲 二、對別人發脾氣
在這兩個選擇中都沒有看見自己,忍氣吞聲是在傷害自己,對別人發脾氣是在傷害別人。
父母說了很多話孩子不聽的時候,要自己看見自己,看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自己有情緒之后怎么辦
怨天怨地怨孩子
怨自己
還是自己負責
我們發現了自己有情緒以后,怨任何人都沒用,我們要做的是要為自己情緒負責,而不是去找別人來負責。
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表達自己而非指責別人
如何表達自己?
表達是說我自己而不是說別人
說事實,剛才所發生的真實事件,不帶個人評判,個人情緒,客觀事實描述。
說感受,自己的感受
說影響,對自己的影響
重表達不執著結果
表達了自己,對方調整
或自己情緒流通,對問題釋懷
當孩子行為對我無影響時,只說事實和感受,。
當孩子行為對我無影響時,自己想一想為什么一件對我沒有影響的事情我要如此糾結,如此不接納,如此陷入情緒中。
當我說了很多事實、自己的感受影響,孩子不聽的時候,我來聽他,他現在發生了什么,他為什么不愿意停下來正在做的事情,聽完他然后再來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