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和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和孩子好好說TA有時候也不聽,發脾氣TA也不聽,甚至會和你發脾氣對著干,不知道到底怎么說孩子才肯聽。其實,我們要先去了解在這個沖突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導致父母和孩子為什么總像兩條平行線一樣無法交融,我們需要去學習使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聽懂我們的話,讓孩子了解父母此刻的感受和心情,讓孩子愿意主動和我們合作。
一、看見自己
? ? 我們可以想一下,在和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對于父母來說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 ? 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回家在玩玩具,玩了一個小時,你飯做好了,叫孩子收拾玩具洗手來吃飯,“寶寶啊,把玩具收一下,我們要洗手吃飯了。”這樣好好說了好幾遍也不聽,然后你就會有情緒了,大聲說“媽媽和你說了幾遍了怎么還不聽啊”等等,可能孩子會說“媽媽再等會,我再玩一會”,在這過程中你會覺得很沒有力量,怎么說孩子都不聽,甚至已經比較兇地去說了還是不聽。這時候,我們先關注下自己,此刻的我們發生了什么。
? ? 在上篇《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該怎么辦?》中有提到,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是有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被要求改變。那在這樣一個場景中,作為媽媽,其實有兩個需求沒有被滿足,那就是“一會要吃飯”,還有一個就是“想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這兩個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我有一個負面情緒,我處在了問題區。當我們說了很多話孩子不聽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到自己,“我有問題了,我不舒服了,我不開心了,我煩躁了。”
? ? 當一個人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其實代表著我很重要。其實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內心是有一個聲音的,“我現在很不舒服,誰能夠來懂一下我,最好你們能聽我的就好了。”
? ? 有些媽媽會說,玩具不收就不收了,我省的多費口舌,省的發脾氣。其實這樣是忍氣吞聲,孩子3歲不收拾,5歲不收拾,10歲不收拾,總有一天你會煩躁,這個負面情緒早晚會發泄出來。作為父母,一個獨立的正常人,這種忍氣吞聲其實就是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 ? 如果一個人忽略到自己的情緒,就會有內傷。有一類媽媽會選擇忍氣吞聲,還有一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發脾氣,把孩子罵一頓“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啊,都這么大了怎么都不會收拾啊,媽媽整天忙著忙那已經累死了……..”發脾氣說這些話的時候其實就在指責孩子,說孩子不好。那在生活當中,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都在說別人不好,別人做了什么事情讓自己不開心了,并沒有說自己哪里不舒服。
? ? 我不能夠被別人看見的時候,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通常的情況是,一、忍氣吞聲,傷害自己;二、說別人不好,傷害別人;不管是哪種選擇,我們都沒有看見自己。
? ? 比如:我在聽一個在線課程,可是怎么都沒聲音,那我會說“哎呀,怎么回事啊,我真受不了了,怎么都沒聲音啊,這課都開始了啊,我好焦慮好著急啊…”如果關注自己的話,說的都是我自己的感受。我并沒有說“這什么破APP啊,什么破手機啊,這老師到底有沒有調試好啊,怎么都沒聲音啊”,這都是在說別人,不知道大家能否區分到這兩者的區別。
? ? 父母說了很多話,孩子聽不見的時候,首先要自己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看見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自己在乎自己了,看到自己很重要了,別人才會看到你。
? ? 當我們發現了自己有情緒了之后要怎么辦呢?我們通常選擇的方式是怨天怨地、怨孩子、怨老公等等,我們都是把手指指向外面,指向別人。
? ? 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課間經常和同學打鬧,學校不讓這樣,但是說不聽,這要怎么辦呢?這個事情到底讓誰不舒服了呢?作為孩子,好動是TA的天性,那這過程中孩子肯定沒有不舒服。其實不舒服的是老師,老師覺得煩躁,管不住,就把壓力轉到父母身上;那父母就會有壓力了,自己管不好的話老師會說,會覺得很沒面子。這件事情里面孩子沒有任何的不舒服。那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怨誰都沒用,也怨不了任何人。那父母的內心是不是有這樣一個聲音:是的,我現在真的覺得很難堪,老師和我說了好幾次,我也和孩子說了好幾次,可是孩子就是不聽。當老師和我說的時候我都覺得好有壓力。”
? ? 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多數媽媽都會回家把孩子說教一頓,但其實是沒有效果的。那有沒有想過去和老師溝通呢?“老師,真的很抱歉,我和孩子說了好多次了,我也覺得很難堪,真的是我也覺得特別的焦慮,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如果這么和老師溝通了,老師還會繼續把壓力轉到父母身上嗎?不會吧。老師會想,這個媽媽確實很努力,也嘗試了很多辦法,看來我要想想別的辦法。那這個時候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呀。所以,我們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很多父母沒有這樣選擇。
二、表達自己
? ? 那怎么樣才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呢?就是表達自己,而非指責別人!當我有情緒的時候,我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就拿剛剛那個例子,不去指責孩子,而是向老師如實的表達自己的壓力。
? ? ?那要如何才能更客觀的表達自己呢?一定要記住一個非常重要的點:表達=說我而非說你
? ? 那說我什么呢?說=發生的事實+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影響。說一個事實,不添油加醋,不帶任何的情緒色彩,只說一個客觀的事實;然后說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比如“我很焦急,我很不開心”;然后說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 ? 舉個例子:孩子總是動你的化妝品,涂的滿臉都是,弄的亂七八糟,如果是新的自己還沒用過的,那你肯定會非常生氣和憤怒,這個時候我們要如何去表達自己才是一個真實的狀態呢?你可以說:“我看見你把我的化妝品弄壞了”,這是不是在描述一個事實呢?然后說我的感受“我很心疼,我很煩躁”,對自己的影響是“化妝品好貴的啊,還沒用過啊,這都浪費了”。
? ? 如果你不描述事實的話,可能會說“啊,你這孩子怎么回事啊,怎么總是搗蛋調皮啊,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啊”,這樣只是在指責。也有的媽媽會說“小孩子不能玩化妝品的啊,是有毒的啊,弄到眼睛會痛的啊”,那大多數情況孩子是不會聽的。
? ? 再比如:你看到孩子亂吐口水,你會怎么說?“我剛才看到你吐口水,這很不禮貌,很不衛生,別人會不喜歡你的”,這說出來的都是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并沒有覺得是這樣,TA想別的小朋友還是和我玩的。那如果你換個方式,“我看到你吐口水,我很不開心,我很擔心別人說我不會教孩子,可其實我花了很多心思去教你,我會覺得很傷心很委屈”,用這樣的方式去說話就會很快調整孩子的行為。
? ? 這種表達自己而非指責別人的方式大家要在生活中多去嘗試、去運用,你會發現真的很有效噢。
三、合作法寶
? ?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多孩子大脾氣也好,不聽話也好,實際對我們是沒有造成影響的,只是會有不好的感受而已。比如孩子哭對媽媽有什么影響呢?你只是覺得煩躁,這只是一種感受。
? ? 當孩子行為對我無影響時,說孩子不聽時,換我來聽。
? ? 比如:當孩子一直哭的時候,只說事實和感受。“寶貝,你都哭了這么久了,哭了20分鐘了,媽媽真的是煩躁的不得了,我腦袋都痛了”,但后面千萬不能加一句,“你能不能不哭了,真實吵死了”,這其實是在說孩子,有點像在命令。孩子有可能會停下來,也有可能哭的小一點。
? ? 當孩子做的事情對我沒有影響的時候,是不是好好去想一想,為什么我如此糾結、如此不能接納呢?我們能不能好好看看孩子現在到底發生了什么,看下自己為什么這么不能接納呢?可能是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接納度,慢慢放開自己的接納度。如果事事都要求孩子做的如父母心中那樣好,是不是像在培養一個木偶或者作品。為什么孩子哭一下不可以呢?為什么孩子遇到困難一定要迎難而上呢,對不對?我們自己也有做不到的時候。這種對孩子的接納,對父母來講也是一種成長。
? ? 如果希望孩子和我們合作的話,首先我們要表達自己;如果沒有影響,那我們也可以放寬我們的接納度,去配合孩子也是可以的。當我說了很多關于自己的事實、感受和影響的時候,孩子還是不愿意改變自己,那就換“我來聽”,這就需要用到《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該怎么辦?》中提到的傾聽技巧,聽孩子的心聲之后再來說,和孩子產生互動。
? ? 相信大家用心學會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話,和孩子的相處就不會特別難。
???I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