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談,平時已經分外辛苦,我不想再講更多有關于打螺絲的事情,總結內容只談閱讀和唱歌。
一:閱讀部分
繼續閱讀四月份未完成的書籍并新開閱讀了幾本書籍,同時難免也結束了幾本書籍的閱讀。其中讀完的有如下幾本,天花藏主人的文言小說《兩交婚小傳》,余華的《活著》,馮遠臣的《陸小曼傳:每一種人生,都是一種感悟》,北京未來新世紀科學研究所主編的《世界數學史》,陳思梵的《他們仨:張愛玲、林徽因和楊絳》。
繼續閱讀的有藹理士的《性心理學》(潘光旦翻譯),王朝柱的《****與長征》,清代古籍《間書》,武志紅《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李清如的《用美國小學課本學英語》,《魯迅全集》。
新開的閱讀書目有:《弘一法師全集(共4冊)》,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中文版),盛唐的《變態心理學》,許鈞傅雷的《翻譯學概論》,周欣悅的《我們身邊的金錢心理學》,簡友禾苗的《社會心理學筆記》,央北的《楊絳傳》,曲黎敏精講《傷寒論》,約翰蓋利肖的《哈佛短篇小說寫作指南》,李文俊翻譯的《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
鑒于五月份新開和結束的書目不成比例,新開了十本書,卻只完成五本書的閱讀,故暫決定六月份不再新增閱讀書目,特此發愿。當然,除非那本書實在太過于吸引人,我不會再新增任何書籍。
1.五本已完成書目
《兩交婚小傳》,作者天花藏主人,為文言文小說,屬于明清的章回體小說。故事主要講述四川巴縣的甘頤和甘夢兩兄妹,同揚州城江都縣的辛古釵(別字荊燕)和辛發(別字解慍)兩姐弟,互結為姻親的故事。戲劇趣味性多于文學性,作者文筆還是非常漂亮和優秀的,每一回目開頭,都會有一首詞來總結全篇,頗有小時候閱讀梁羽生武俠小說的感覺。小說內容卻比梁羽生寫的武俠更難理解,畢竟它用的文言文,但是。我仍然可以很容易讀懂它。但是,小說也展現了封建時代的諸多糟粕,不可不警醒。譬如男主角到揚州,先去青樓找到一位有心人黎青,兩人卿卿我我時候,就讓我倍感不適,心里想著辛古釵,身體擁著青樓女子黎青,這算什么事呢?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黎青竟然也不吃醋,幫忙甘頤去做謀劃求娶辛古釵,這讓現代一夫一妻制下的我們情何以堪?
《兩交婚小傳》的詩詞還是頗有韻味的,許多詩詞都能夠很好地表達人物的心境和志趣,暫列一首如下,譬如第十五回開篇這首《浪淘沙》:
蘿菟美相牽,我愛他憐,誰家野草忽胡纏。縱使根栽金屋里,也是徒然。恐怕失前緣,后約重宣,誰知金玉自心堅。一任侯門絲幕好,絕不輕聯。
明顯這首詞能夠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哪怕不去閱讀整個回目內容,大致也能猜到本章故事的大致情節,給讀者一個想讀下去的信心。
《活著》,作者是近現代著名作家余華。四月份還剩了那么一點點沒有讀完,因此五月份僅僅用了一次就閱讀完成,大約用了五十分鐘時間。書籍的最后部分,還是蠻讓人印象深刻的。余華在結尾寫道: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看完書的我,也仿佛隨著福貴一起經歷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許我們不能用波瀾壯闊來形容,不過哪怕悲苦地簡單活著,我也情愿用“波瀾壯闊起伏跌宕”來形容。更何況,福貴一生經歷國軍慘敗、解放戰爭以及土改和十年WG,最后哪怕親人全部死光,徒留他一人孤零零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我感覺福貴并沒有對活著失望,并沒有想著隨大家一起也死了算球,這才是我們應該回味的東西。
看完后,說實話,我還蠻平靜的,似乎心情也如同書籍寫到的最后一樣“霞光褪去,趨向寧靜”。反思我們每個人,活著不應該就是最終回歸平靜嗎?黑夜來臨,但第二天還等著我們憧憬,畢竟我們還要堅強又有意義地活著。對于《活著》,我寫過一篇讀書筆記,題目是《今天繼續閱讀余華名著〈活著〉》。
《陸小曼傳:每一種人生,都是一種感悟》,作者馮遠臣,據他自述,他花了五年時間去寫就這部書。真可謂殫精竭慮,下了苦功夫。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很經典,值得推薦一下。
為此,我寫了兩篇關于陸小曼的讀書筆記,一篇是《一代名媛的晚年陸小曼: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猶如今日生》,主要寫陸小曼的轉變。另一篇是《一代名媛陸小曼:自己的路自己選,死也心甘》,主要從心理學解讀闡述陸小曼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
沒有看完馮遠臣這部書,我對陸小曼多少是有幾分誤解的,倒是還不至于恨她害死了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
讀完《陸小曼傳》,我終于對陸小曼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她之所以有她的這條路,那都是天時地利人和所造成的,絕不是一個原因導致。
陸小曼的一生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我不因為她抽過大煙就看不起她,也不因為她畫畫畫得好,就過分崇拜她。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女子,只不過由于出生高貴,讓她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機會罷了。
說起來抽大煙,昨天看《弘一法師全集》,其中他在《斷食日志》里面就有記錄,兩次抽煙哦!這里不妨摘錄法師的原文如下:
午,食飯二盂,豆腐青菜一盂,胃漲大,食煙一服。晚食后食煙一服。七時半就床,夜眠較遲,胃甚安,是日無大便。
法師在20天的斷食過程中,僅僅只有兩次抽煙。對于他的抽煙,我倒不覺得有很大的煙癮,可能第一次抽是曾經的習慣使然,第二次抽,是為了緩解胃漲。
如弘一法師這樣的意志堅定者,真要戒煙,我想不難。但是,他沒有斷掉,起碼在斷食這段時間還沒有戒掉煙,這是事實。
《世界數學史》,編寫作者為北京未來新世紀科學研究所。這是一部簡單介紹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以及埃及數學歷史的書籍。它非常全面又系統地為我們介紹講解了世界數學發展的大概脈絡。
對于我來說,閱讀這樣一本書,更多的是對于童年那段熱愛數學日子的追尋。今日,我不再從事和數學相關的任何工作。但是,每每讀起來數學知識,似乎又能憶起十三四歲那段青蔥的歲月,時光如水,恍如隔世。
關于這本書,我亦寫過一篇推薦文章《了解一點點數學的歷史,請讀這本書》,主要還是回憶我的童年數學學習的經歷。
關于數學,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曾經還寫過一篇散文《數學之美》,請感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移步欣賞,不當之處,敬請批評。
《他們仨:張愛玲、林徽因和楊絳》,作者陳思梵,由天下書盟提供。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民國三位奇女子的生平事跡。閱讀這部書,確實是一場極致的美學盛宴。也就是從這部書開始,我決定開始陸續詳細閱讀每個人的自傳,譬如《陸小曼傳》《楊絳傳》《林徽因傳》《張愛玲傳》等等。
所以,閱讀這種優秀文筆書籍,確實能夠提升自己的美學欣賞水平,也會有利于寫作,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捷徑。這個世界上書籍太多,根本讀不完,也讀不過來,這也是大家熱衷于聽各種書籍梗概的一個原因吧!
我不太喜歡看或者聽別人的讀書梗概,我更希望自己親自閱讀,而且是越慢越好。只有慢讀,才能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感悟,邊讀邊錄音記錄過程。
這本書我打算還要重讀一遍,畢竟這么優秀的文筆,我還是很少見的,難得碰到如此好文筆的作者,那就不妨再做一次心靈之旅。
關于這本《他們仨》,我一共寫了兩篇閱讀筆記,第一篇《讀三位才女,經歷人生百態》,第二篇《越是憧憬越是苦苦追尋》,感興趣的朋友,請移步閱讀哦。
2.六本在讀書目
《性心理學》,作者英國心理學泰斗藹理士,由中國素有清華百年歷史四大哲人之稱的潘光旦先生翻譯。書籍真的很經典,潘先生的翻譯非常中國味,因此讀起來也就趣味性十足。這也是我能夠堅持花兩個多月讀了25次的原因,每次大約1-2小時。
已經完成了第四章“性的歧變”,開始向第五章“同性戀”章節進發,大約六月份能把第五章讀完。
第四章從“兒童性歧變”到“溲溺遺矢戀”“物戀”“獸毛皮革動物戀”“竊戀”“裸戀”“虐戀”,一直到“性的衰老”,可謂把各種“變態”的戀愛全部講了一個遍,印證自己道聽途說以及過往經歷,有了一個科學的性態度和意識,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對性欲的一個了解學習過程。
閱讀起來,我沒有感覺絲毫羞愧難當,也沒有感覺到枯燥乏味,只覺得這真是一件知識填滿腦殼的事情,還是繼續埋頭閱讀吧!關于這個話題,我不敢過多展開來講,我怕平臺過不了審核呀!
《*****與長征》,作者王朝柱。寫歷史小說,卻不給每一章節寫標題,這是現代小說常常用的一種辦法,譬如用“1,2,3……”作為一個標注,又或者中文的“一二三四……”表示,作者王朝柱也不例外,直接用數字來代替章節題目,真可謂簡單粗暴。
只不過,作者在刻畫與演繹方面還是很有功底的,把老蔣刻畫成了一個封建帝王,把老蔣底下那些名將刻畫成了桀驁不馴又或者溜須拍馬之輩,這和他們抗日名將的形象簡直不能匹配。
只不過,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這樣把老蔣和追隨老蔣的一批人刻畫得惡劣和壞一點,也就情有可原了。我們不談事實情況,只談小說本身,它既然要突出兩位偉大,當然要把國軍領導和將領刻畫得令人厭一點,這樣才有反襯的效果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5月30日閱讀《*長征》第10-11章節,時間仍然是一小時左右。主要描寫紅軍分三個縱隊在軍委“三人團”的帶領下,同老蔣的敵軍周璇與湘江附近,不管愿不愿意,既然寄希望于蔣桂矛盾,那就不可避免要打響“血戰湘江”戰斗。
其中,王朝柱先生還引用了李一氓的文字來證明自己對當時建立“湘南營”的原因分析,讀起來還是合情合理。也就是紅軍除了向湘西突圍,另建立湘南營預備隊以做第二手準備,應付不測之事。只不過這是秘密進行中的事情,連建議者都不知道具體情況。對于國軍和紅軍的各團部署與調動情況,作者也是不厭其詳記錄情況,讀者讀起來未免覺得枯燥乏味。
倘若不熟悉國軍與紅軍將領和各個番號情況,如我一樣囫圇吞棗閱讀,確實非常不容易讀明白,我也就是強迫癥讀下來而已,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脈絡。
《間書》,作者不詳,清代古籍,字數2.4萬字。主要搜集整理從古至今的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可能是間諜的人物,譬如少康時代伊尹等,姜子牙也是間諜,伊尹姜子牙本身就是大間諜一枚,最后卻都做到了國師。
此外還寫了楚國太子的秘密,結果為間諜所知,最終導致被殺,也是足夠引以為戒。既然是古籍,當然都是文言文,讀起來也有些拗口,幾乎每讀完一句,都要停下來思考和琢磨,弄懂明白了,才能讀下一句。
孔子高徒子貢也是杰出的間諜代表,他憑借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出使齊國吳國越國晉國,最終讓魯國得以保存活命。應該算得上是早期的縱橫家代表人物了,后來鬼谷子帶出來的徒弟如蘇秦張儀等,都是追隨著子貢的腳步了。
乃至書中寫當朝(指滿清)皇太極用間殺了明軍守將袁崇煥,這讓多少讓漢人為之惋惜。金庸先生正是惋惜袁崇煥,憤憤不平,而用這段歷史,虛構了袁崇煥之子袁承志這個角色,從而寫出了武俠小說《碧血劍》。
中考結束,我用兩三個月時間,把這本武俠小說讀了又讀,最后我竟然把《碧血劍》的目錄都背下來了,至今仍然記得其中目錄,譬如第一章節是“危邦行蜀道,亂世壞長城”,這一章就是記錄袁崇煥被殺,兒子被舊部帶上華山練武,當然大明屬國渤泥國來中原考試的書生,這只是一個引子。通過一個書生而引出小說主角,小說末尾仍然是民不聊生和生靈涂炭,主角袁承志竟然跟隨著再次來中原考試的書生,一起乘船去了南洋。
畢竟袁承志老爹是大明王朝的人,不容于滿清。袁承志見反清復明事不可為,干脆乘船離開中原,眼不見為凈。他要去到廣闊的南洋,從此遠離中原紛爭,同心愛的青青一起隱居,未必不是一個好選擇。
《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作者為北大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武志紅。最近幾乎一直在閱讀武志紅的書籍,從《為何家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到現在的《談談心》,乃至我的書架還有他的《我們內心的沖突》《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愿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為何愛會傷人》等,后期會陸續閱讀。
為何我會這么喜歡武志紅的書呢?大約也和我也是老好人一個,并且同樣抑郁過有關。從武志紅的文字里,我老是看到自己的影子,很難不被他文字打動。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讀讀武志紅的書吧,多讀一本書心理學書籍并不會有害處,最終也不過是一個心理自我調節的參考書啦。愿每個人都能治愈自己的心理郁結問題,都能更積極陽光活著啊!
這本《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目前也已經閱讀到末尾部分,全書分四個部分,分別是“孤獨、自戀、成長、夢想”,已經閱讀到“夢想”部分的第10個話題“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暫摘錄一段如下:
你主動選擇時,就亮出了你的真身。這時,它就有了自我實現的可能,也有了被攻擊、被羞辱的可能,還有了被看到“你沒那么好”的可能。所以,很多人會將自己的真意隱藏起來,以至于別人看不到,乃至自己也很難捕捉到。
確實如此,目前的一個狀態就是“隱居起來”,也就是終極隱藏自己,我不讓任何一個人知道我具體的地址以及聯系方式,完全當世界的一個透明人。
突然想起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的一個說法。史鐵生說“人家都是想著死了后還被人惦記,我卻害怕死了人們還老是記得我”。
自從我獨自面對車禍以來,至今我仍然是同史鐵生一個心態。最好就是,我悄悄離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從此忘了我,都不要還惦記我。
《用美國小學課文學英語》,編者李靜如。已經閱讀到第二部分Science,但是從此只能單獨把每一篇摘錄出來仔細檢查,因為原文中它缺了生詞,也就是課文后的英文單詞要自己填入原文中,否則我們都讀不通順英文原文。譬如我摘錄“科學”部分的第四課Personnel Work at the Space Center其中一段如下:
at the space center are studying the weather. More knowledge of the layers of air helps them understand how and where storms grow. If men know when bad storms are coming, they can warn people. Studying the weather is important work and help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Many people work at the Space Center. Scientists, weathermen, truck drivers, builders, engineers, and all work there.
中文翻譯如下:
在航天中心工作的氣象工作人員是為了研究天氣。關于上層空氣的豐富知識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風暴將會怎樣,以及在哪里產生。如果知道了惡劣的風暴將在什么時候來臨,他們可以警告人們。研究天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對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幫助。在航天中心里,有很多人在工作。他們包括科學家、氣象研究人員、卡車司機、建筑商、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這一段英文,很明顯首字母都不是大寫字母,肯定不對啊!這里面掉了一個詞“Weatherman”,意思當然就是第二段中文的粗線的中文意思。結尾部分又掉了一個英文“technician”,意為“技術人員、專家、技巧好的人”,當然這些漏掉的詞匯全部在后面的“Vocabulary 詞匯”能找到,卻也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
不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挫越勇,一向是我的風格,小時候覺得英語和語文最難學,我也不曾放棄學習過,這才是導致如今更愛文學和外語的一個原因。
這本書越是難讀,我反而越是興奮,反而更要讀透徹它,這就是我的執拗或者說叫堅持。
《魯迅全集》,作者自不待言。目前我閱讀到第二冊《吶喊》中的小說《阿Q正傳》,這篇小說總共也只有23078字,目前讀到第六節“從中興到末路”。
《阿Q正傳》里,魯迅取的小標題很有意思,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搞得好像是一個朝代一樣。譬如我們說“光武中興”“王朝末路”。他卻用來形容阿Q,這自然又是魯迅的一大諷刺之處。
我們不妨把整個腐朽的封建王朝,看作是此時的阿Q,終將要從中興走向末路,滿清也不例外。至于當今,我就不好說了,若是長期腐敗問題得不到解決,也難說得很。
3.十本新開閱讀書目
《弘一法師全集(共4冊)》,已經閱讀三天,花了323分鐘,平均下來,大約每次都讀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全書36.7萬字,看似字數不多,實際上很多都是文言文寫成,用白話文理解就要字數翻倍了。
第一部分為“弘一法師雜記”已經完成閱讀,目前讀到了第二部分“弘一法師在各地講法匯集”其中的第六篇《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對于雜記部分,有利于了解弘一法師的生平為人處世等,而講法匯集部分,自然就是法師的治學佛法弘揚了。
很奇怪,按理說我這個閱讀佛經不太多的人,應該不能理解才對。可我對他講的佛法部分,竟然也讀得津津有味。
我試著解釋一下原因。第一點,我曾經被學生送過兩本經書,當時雖然沒讀明白,現在弘一法師解釋起來,我竟然豁然開朗了。第二點,法師講的佛法大多事關凡俗,當然理解起來也就容易了很多。第三點,我的文言文基礎還不錯,讀起來也就輕車熟路了。
對于法師的佛法弘揚,暫且舉一例,法師在《藥師如來法門一斑》寫道: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愿心。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屬悲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藥師法門者,對于以上幾句經文,尤宜特別注意,盡力奉行。
這段話,不也同樣有利于凡俗我等的自我修行嗎?既然要“智心”“無垢濁心”,那就要多閱讀,東西方文化都要學,才能開智,才能去“垢濁”。既然要“悲心”“無怒害心”,那更要閱讀,學會《情緒管理》,不生氣,不危害別人,學羅素的“Three passions”,搞清楚人為何而生,也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后就是“平等心”,盡管世界不平等,但是我們可以向著平等去追求,昨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一位湖南的云姐邊當清潔工,卻也不改變在廁所畫畫的志向,最后被央視新光大道請去采訪的視頻,講的就是這種“平等心”。
我在朋友圈感嘆說:“[太陽][太陽]點贊清潔工畫家,這是對這個笑談人人平等社會的莫大諷刺。”陽陽姐就回復我說“哪里來的平等,并沒有。”我只好回她:“[捂臉]但希望平等并沒有錯啊,陽陽姐”!
最后我還是希望這個世界如弘一法師曾經發愿的那般,更平等一點,更慈悲一點,更智慧一點。
此外,我還寫了一篇讀書筆記《〈弘一法師全集〉初讀印象》,一并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轉閱讀。
《相約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我們讀完了第三個星期二,有關于討論遺憾的話題。這里我們仍然引用原文一段,如下:
午飯休息時,父親把莫里帶到了老板那兒,將他往前一推,問是否有活可以給他兒子干。可成年人的工作都沒法保證,沒人愿意放棄手里的飯碗。對莫里來說這是個福音。他恨那個地方。他又起了一個誓,這誓言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終結:他永遠不會去從事剝削他人的工作,他不允許自己去賺別人的血汗錢。
書中似乎沒有明說莫里的遺憾是什么,但是又好像處處透露著遺憾。沒有去實現父親的愿望,好像是遺憾;沒有成為律師和醫生,好像也是遺憾。但這些也都不能算是遺憾,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為莫里最終成了一名老師,一名最優秀的教授。
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人生本沒有什么遺憾,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還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我們只需要努力去活著就好了。生命不疾不徐,就這么自然流淌,就這么有失必有得。
《變態心理學》,作者盛唐。本月共讀閱讀兩次,錄音閱讀記錄如上圖所示。雖說書名看起來磕磣,有些膽戰心驚,有些懷疑自己的選擇,甚至想說,難道我自己也“變態”了嗎?
但是,我們真正翻開書就知道,這本書一點都不變態,反而很正經,就是一本很正常的心理學書籍嘛!內容全部是有關焦慮恐懼抑郁和躁狂等等,也就是最后一章講到精神分裂癥——有關變態。其實,那也不變態,也是正常的心理學疾病罷了。
這個時代,誰還沒有一點點心理“變態”呢?整個社會,都在瘋狂追名逐利不折手段,難免讓人目不暇接和思想混亂,壓力攀比等等,導致人們有點心理變態,那不是很正常嘛!
在閱讀第一章《天堂與地獄的輪回——躁狂與抑郁》其中第七節時,它就講到工作狂。這一節題目叫《工作狂還是輕躁狂——相似與差異》。里面的一個工作狂的例子,很有意思。工作狂的領導蕭遙,簡直把全公司都搞成了神經質。他命令所有人瘋狂加班,不分晝夜,這種人不知疲倦,也是太可怕了。他一天也就睡四五個小時,其余時間全部用來工作,簡直有毒。原文我也摘錄一段:
連和肖遙平級的經理有時對他也很無奈,大家都是工作時玩命,休息時開心,他則總是在私下的聚會時談工作,談競爭對手,還說些鼓舞人心的話,好像在動員其他人都像他一樣瘋狂。
昨天,我看到小紅寫月底總結。她竟然還是在寫工作總結,我就開玩笑說:“可別成了工作狂了啊!”她竟然自承就是工作狂。然而,她也就是嘴巴說說而已,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照顧孩子仍然是她第一位的事情,從她文字里,我們就能看出來那種力透紙背的母愛,簡直泛濫成災啦!還工作狂呢!〈偷笑〉
真正的工作狂,那是忽略家庭關系的,盛唐書中的工作狂蕭遙便是如此。結局就是妻子因為他的忽略,最終和他離婚了,女兒吐槽他說:“爸爸不出差時,我也看不到你呀。”
目前,《變態心理學》我已經閱讀到第二章第五節《無法面對的密密麻麻——密集恐懼癥》。全書11.9萬字,讀完它也不會要太長時間吧。
《翻譯學概論》,作者許鈞、穆雷。這樣的外語專業高校教材,我畢竟是第一次讀,我又不是外語專業畢業的,讀這種專業書籍,只不過為了更好地學習外語罷了。
從書中《前言》部分知道,中國目前竟然有1200所高校設置了外語專業,可見外語學習之廣泛性和普遍性,更加堅定我一直以來的外語學習決心。我自然不做翻譯研究,也就是興趣使然罷了。其中更是約150所高校招收翻譯方向碩士研究生,約40所高校有翻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很顯然,這本書主要針對這1200所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我盡管不是這其中之一,但我也沒必要在他們面前自卑和失落。我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他們依據自己的專業而學習,處于不同的目的學習,并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
昨天,我還在和徒弟玲兒討論一個問題,我說要克服自卑心理。因為徒兒老說自己四次讀書受阻,在高學歷者面前,她天然自卑失落。我就建議她,可以看看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我勸慰她說,根本沒必要如此,高學歷犯罪分子也是大有人在,沒必要覺得他們高高在上,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哪怕身份各有差別,在心理上,我們一定要自由平等的。
已經讀完第一第二節主要內容,它在講翻譯的定義和翻譯的本質。作者從牛津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出發,給我們系統闡述了何為翻譯,最后就是用翻譯比喻來加深理解和思考。
而且第一第二節的銜接很緊密,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這本書的點,兩個完全獨立又抽象的東西,“本質”和“定義”怎么銜接呢?這難不倒兩位大師,我們來欣賞他的銜接文字,如下:
然而,傳統的、詞典的釋義也好,專家的言論或形象生動的比喻也罷,雖然林林總總,門類繁多,卻都沒能把翻譯的真正屬性詮釋清楚,尤其是沒能把翻譯本質中跨語言文化“對等”這個基本概念詮釋清楚。要真正認識和理解翻譯的本質,根本問題就在于弄清楚這些概念,弄清楚這些概念的屬性是什么。
那么翻譯的本質是什么?第二節《翻譯本質的雙重屬性》就給我們翻來覆去講得特別清楚。第一,就是翻譯的絕對屬性,也就是它的“轉化”功能。第二,就是翻譯的相對屬性,也就是它的“對等”。把一種語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這是絕對的,否則就不叫翻譯了。而想讓這種轉化對等,卻是相對的,不可能做到100%的絕對轉換。書中如下這一段看似很啰嗦,卻也把這種相對的對等解釋得很清楚。
在實際翻譯中“百分之百”的“轉換”,尤其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轉換”并不存在。或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英文單詞轉換成漢字,或把每一個漢字轉換成英文單詞或類英文單詞(如漢字的拼音形式),但從絕對意義上看,一種語言中總是有些東西無法“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轉換了,音韻轉換不了;音韻轉換了,意義轉換不了;意義轉換了,形式又轉換不了;等等。——摘錄自《翻譯學概論》
《我們身邊的金錢心理學》,作者浙江大學的周欣悅教授。很有意思的一本書,題目叫金錢,實際上她都是有根有據。每一篇章末尾,周教授都有參考文獻,提供給讀者追根隨緣,這種寫作方式,絕對不是中國人喜歡干的,這很顯然是接軌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它目錄編排也很漂亮,值得推薦。
本書總共20萬字,拋開每篇結尾部分參考文獻的列表,其實正文字數就沒那么多了。我卻不僅僅滿足于中文,對于每篇章末尾的文獻列表,我還要一個一個英文單詞閱讀出來,當然英文名字讀來似乎沒有什么意義,可是誰又規定只能讀有意義的字啊,我就愛讀每一個字啊!也蠻好玩啊!╯□╰
這里我摘錄書籍中第一章中《有錢可能會讓你無趣》這篇文章,它末尾的文獻列表如下:
[2] MACHT M,MEININGER J,ROTH J. The pleasures of eating:a qualit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5,6:137-160.
[3] QUOIDBACH J,DUNN E W,HANSENNE M,et al. The price of abundance how a wealth of experiences impoverishes savoring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5,41 (3):393-404.
第二篇參考文獻作者是三個人,也即是MACHT M,MEININGER J,ROTH J.,對于大寫字母的人名,我也非常討厭,只能腦海里艱難轉換成容易看的小寫字母的人名Macht M, Meininger J, Roth J.,文獻題目叫“The pleasures of eating:a qualitative analysis”,大意是“飲食快感研究:定量分析”,這篇文獻是三位作者于2015年發表在雜志《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上的,大概是第三期的第41卷,書頁碼在第137-160頁能找到。大家看這種參考文獻自動可以帶入成如下格式:
作者,題目,文獻類型,雜志名稱,發表年份,卷(期),頁碼。
這里面大寫的[J]表示這來源于期刊雜志文章,還有可能是[M],那就是這篇文獻來源是一本專著,也就是一本書,單字母表示紙質文獻類型,雙字母表示電子文獻類型,在參考文獻標識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如下:
C——論文集, N——報紙文章 ,J——期刊文章 ,D——學位論文, R——研究報告, S——標準 ,P——專利 ,A——專著、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Z——其他未說明的文獻類型,DB——數據庫 ,CP——計算機程序, EB——電子公告和非紙張型載體電子文獻, DB/OL——聯機網上的數據庫, DB/MT——磁帶數據庫, M/CD——光盤圖書 ,CP/DK——磁盤軟件 ,J/OL——網上期刊, EB/OL——網上電子公告。
實際上,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些字母都是英語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如N,那不就是報紙newspaper的首字母嗎?OL那不就是on line的縮寫嘛!
這本《我們身邊的金錢心理學》,我暫時閱讀到第一章的第10篇,題目是《10 身高與賺錢能力的隱性關系》,看到這個題目是否讓矮小的你自卑起來呢?反正我由于身材矮小,難免心頭一緊,不過仔細思考,也沒必要如此。除了金錢追求,還可以有很多其他追求啊!譬如唱歌啊,譬如閱讀啊!譬如旅游啊,譬如運動啊,人生百態總有千般滋味值得你追求啦!
《社會心理學筆記》,作者簡友禾苗,簡書平臺的大佬,我找其購過一次簡書貝,還是很有信譽的啦,我看其寫的心理學筆記以及國學筆記都是我喜歡的東西,于是便耐心心來好好閱讀一番,暫時閱讀完七篇社會心理學筆記,收獲很大,感謝其分享,后期仍然繼續閱讀其國學筆記。
《楊絳傳》,作者央北。全書8.9萬字,我已經花了6天讀了七次,每次40分鐘到一小時不等。作者不僅僅是簡單羅列楊絳的生平故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文字,還是很不錯的一本人物傳記讀本。
對于楊絳撿米粒的節儉事件,作者也引用了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的原文,如下:
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堂吃飯,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堂參觀。頓時全飯堂肅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里吃了。后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后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
對于現代人的吃飯浪費習慣,我一直不太喜歡,別人看我每次吃飯都是不剩一顆米粒,也是如同看怪物一樣,我卻仍然我行我素。
在此摘錄一段作者央北優美的感悟文字,如下:
到了最后,聽章先生講課成了看章先生講座。可這也透露出楊絳先生寧愿丟人也不愿意弄虛作假,看著章先生講座雖略顯奇怪,總歸也是擺正了態度坐在那兒。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這是木心先生寫的《從前慢》,從前的人慢而真,現今的人快而假,若是一切都能如同寫書或是回憶那般慢下來,世間倒也不再缺乏愛了。愛與珍貴的品格都是時間里的蠶絲,快了是看不見、抓不住的。
看到作者央北也喜歡那一份從容的慢而真,我的慢讀書也算找到了知音。對于我寫的那篇小說《慢慢》,起碼,至少也有央北是贊同的。
第六天的最后一次閱讀,我已經閱讀到央北《楊絳傳》的第八章《再苦也苦不到心里》。這一章寫楊絳全家在十年風暴中,雖然生活條件辛苦,但是心中有甜有微光有愛,最終等來了回京的消息。
曲黎敏精講《傷寒論》,作者自不待言。這本書我讀了三次,分為三天。總字數為33萬字,小紅也在讀曲黎敏,她問我要看法,我卻說沒讀完,沒法給看法和建議啊!最后她只好問我,是否有找到書中不合邏輯之處?我也說沒有。
五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我幾乎都在感冒中度過的,30號夜里更是咳嗽厲害,簡直徹夜都在咳嗽。除了睡著時候,只要醒著幾乎都在咳嗽,這讓我受盡了感冒折磨。
對照曲黎敏講的《傷寒論》,不得不讓我用她書中所講的知識去解釋我這次感冒。大概就是所謂的陽氣不得泄了,經過這次感冒,也算是身體力行去實踐了《傷寒論》啊!
本書第一章節其本上已經讀完了,準備閱讀第二章《抑郁與狂躁》,這部分恰好又是盛唐在《變態心理學》里面第一章講的內容。兩相對照閱讀,真是不錯的選擇。看看從中醫理論和現代西方心理學理論,都有些什么異同點。
《哈佛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作者加拿大的約翰·蓋利肖,翻譯孟影。這本書25萬字,番茄評分9.2分。能達到9分以上,還是值得閱讀的。
第一章講如何把小說寫得有趣,第二章講小說中的戲劇性——場景單元,我們如果把每一個場景單元都寫好了,自然小說也就水到渠成。說實話,第二章內容的重點我仍然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倒是對第一章的趣味性印象深刻,這里我把書中的表格截錄如下:
十二種讓讀者感興趣的方法,哪怕選擇其中一二種,也足夠讓自己的短篇小說出彩了。小說寫作之路任重道遠,繼續努力學習咯!
《我彌留之際》(雙語版),As I Lay Dying,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美國人,譯者李文俊,全書35.4萬字。譯者李文俊的序言還是相當深刻的。我就不做過多介紹啦,大家想看請移步我的翻譯,暫時只有四篇:
《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四)(翻譯系列54)
《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三)(翻譯系列53)
《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二)(翻譯系列52)
《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一)(翻譯系列51)
二、唱歌部分
說實話,我這人還蠻喜歡唱歌的,盡管唱得不太好,那無所謂。唱歌只不過是為了圓夢,圓兒時的音樂夢。
自從去年的七月份開始,我就放棄了娛樂唱歌,直接從手機把全民K歌刪除了。直到今年的五月份,我又重新下載全民K歌,這一別竟然快一年了。
統計五月份唱歌情況,從5月17日開始,到31日結束,共計14天。大約50首左右,《You are my Sunshine》唱了三次,《吳哥窟》唱了8次,《All this Time》唱了三次,《My Love》唱三次,《晚風心里吹》唱了三次,《一絲不掛》四次,《愛就一個字》《大不了》《早安隆回》等等唱兩次,另外有朗誦《晚安我親愛的人》,大約就這些。
翻看我最早的網絡唱歌記錄,既然是2022年9月份,第一首是岑寧兒的《追光者》。而總共唱的歌曲更是達到了1549首,平均下來每天唱兩首,更何況中間我有好幾個月都沒唱歌。╯□╰
明天是兒童節,祝福所有人都永保童真,明天準備唱一首《童年》送給所有人,哪怕我們現實中,并不能保有那份純真,那就讓那份童趣永藏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