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由嶺南轉而去往青藏高原,還不知這車禍的身體能不能抵得過高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畢竟火車也要走三天)。6月真正的打螺絲日子偏少,閱讀的時光也就偏多了一些。
加上又開了全民的會員,既如此,那就好好用用這個軟件,不然豈不浪費。卻沒想到,全民也成了我存放錄音的好去處。超過2小時的閱讀錄音,大于100M在某扣都不給保存,我只好給它轉存到全民來,這邊卻是永久保存的,只是閱讀記錄給公開了。
不過,我的閱讀也并無不可公開的地方,沒有見不得人的話。和上個月一樣,我今天主要還是來總結6月份的閱讀和唱歌情況,閱讀我是認真的,唱歌是很業余的,只不過,我也很用心地唱,不論是中文歌亦或是英文歌。
第一部分:閱讀
本月已完成閱讀的書目有央北版《楊絳傳》、陳實權的《圍城》,武志紅《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新開閱讀書目有羅銀勝精裝版《楊絳傳》,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圣艾克蘇佩里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英文原版),還有于洋編著的的《夢想走進現實》(中英文對照閱讀),武志紅的《為何愛會傷人》。
繼續閱讀書目有許鈞穆雷的《翻譯學概論》,盛唐的《變態心理學》,潘光旦《性心理學》,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李清如《用美國小學課本學英語》,李文俊翻譯的《我彌留之際》,《魯迅全集》,王朝柱的《……與長征》,《弘一法師全集(全四冊)》。
這個月的英文閱讀主要就于洋的那本《夢想走進現實》做一個精讀,有些篇章不厭其煩讀了很多遍,收益很大。對于《夢想走進現實》,我已經從第一部分讀到第二部分,都是精選自各個行業的精美英文短文,甚至有些是節選,沒有標明作者和出處,這是最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
比如書中其中有一篇《Solitude》小短文,我至少讀了十幾二十遍,每次閱讀小說傳記等等,我都要閱讀它,我一開始有些懷疑它是節選自梭羅的《walden》,但是我又不太肯定,也就只能作罷,畢竟不只有梭羅寫過獨處話題,我印象中叔本華寫的獨處,也是非常經典。
此外,本月還讀了一小部分英文原版的《The little Prince》,童話故事情節頗有趣味性,值得推薦給小朋友。
六月份重點閱讀書目大約是三本書,《相約星期二》《銀河帝國》《精裝版楊絳傳》,其余的閱讀只能說是輔助的“小甜點”,而“主食”肯定就是這三本書。所以,忽略掉“小甜點”閱讀,只講“主食”閱讀。
《相約星期二》作者是美國的米奇·阿爾博姆。我還差兩篇就讀完了,已經讀至第十二個星期二——討論原諒,剩余無幾,可以略聊幾句感悟。
整體來說,作者米奇帶著真誠與善意,寫出了這本智慧之書,結合我正在翻譯的《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分外覺得米奇的可貴之處。
我們能從作者米奇·阿爾博姆的字里行間感受到最大的誠意,那就是要把莫里教授那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傳達給讀者,沒有悲哀,沒有痛苦,沒有抱怨,沒有沮喪,沒有恐懼,最大的感受只有豁達熱愛,通篇無處不豁達,又無處不透露出一份濃濃的熱愛。
莫里對世界的熱愛,對自己人生的熱愛,對萬事萬物的熱愛。從頭到尾,他都在強調一個“愛”字,并且說“愛是唯一的理智行為”。
可《我彌留之際》中,無處不透露出一種悲觀情緒,畢竟那個“我”是不被家族接納,哪怕丈夫應許把自己拖回娘家安葬,可從頭到尾那種抱怨與不情愿貫穿始終,讀來特別壓抑。
雖然我還只是翻譯一部分,卻有些讀不下去和翻譯不下去的趨勢。所以我停了下來,來看看有愛的人生《楊絳傳》,讀讀愛意滿滿的莫里語錄《相約星期二》。
羅銀勝版本的《楊絳傳》,不同于馮遠臣寫《陸小曼傳》,羅更喜歡羅列楊絳等大家的原文,頗有幾分材料堆砌的感覺,好在作者章節題目行文編排材料安排等等,都還非常討喜,讀起來也就不是那么枯燥。羅銀勝喜歡大段引用,各種雜志公眾號的文章,他都有引用采納,可謂確實材料詳實得嚇人,把原文引用大段整個篇幅,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說整部羅銀勝版本的《楊絳傳》有20萬字,我懷疑他的引用和末尾注釋可能占了15萬,真正自己的文字實在太少了。只不過,人物傳記無所謂了,大量引用原文甚至傳主的文章,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目前,我已經讀到《楊絳傳》的第九章“十年塵世”,能夠把上個世紀那十年時光拿來單獨做章節,我不得不說作者很膽大,也很明智。
精裝版《楊絳傳》,我讀得很慢,不過收獲也不是囫圇吞棗能夠比擬的,每個章節,我都能花1-2小時不等。既對比央北的《楊絳傳》的不同,還再一次感受到那一代人的風骨與智慧。
最后,我來說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已經讀到第三部《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中間部分,第一篇“騾的尋找”已經完成閱讀,正在閱讀第二篇“基地的尋找”,里面貝泰孫女(艾嘉蒂婭)的古靈精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既然閱讀《銀河帝國》,那就不得不把這15部的名字都記一下,好比記錄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有一副對聯有利于紀念,也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一部短篇《越女劍》。對于阿西莫夫,暫時也沒有很好的記憶方式,只能暫時把15部小說中英文名稱羅列如下(見電子書第二部):
阿西莫夫 銀河帝國系列(共15部)
基地系列7部
銀河帝國1:基地(Foundation)
銀河帝國2: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銀河帝國3: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銀河帝國4: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銀河帝國5:邁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
銀河帝國6: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
銀河帝國7: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機器人系列5部
銀河帝國8:我,機器人(I, Robot)
銀河帝國9:鋼穴(The Caves of Steel)
銀河帝國10:裸陽(The Naked Sun)
銀河帝國11: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
銀河帝國12: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
帝國系列3部:
銀河帝國13: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
銀河帝國14: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
銀河帝國15:蒼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
武志紅《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圍繞著“孤獨、自戀、成長、夢想”四個話題展開,介紹了很多心理學家,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艾特哈特·托力《當下的力量》,也是通過武志紅,我又去下載了這本書。
武志紅在書中總結說:“失去自我的人很難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很難得的智慧。這意味著,你和當下的一切在一起,與當下的存在,包括你自己,建立了全然的聯結。這也意味著你接納了一切。它的對立面是拒絕當下,最嚴重時會出現所謂'雙重束縛':你既不能在這兒待著,也不能在那兒待著;你既不能A,又不能-A。甚至會是,你不能待在任何一個位置上。例如,有一個來訪者,當他每個月的收入是八千元時,他覺得工資低了。可當他的月收入是一萬元時,他又覺得高了。而如果是九千元,他還是覺得不對。總之,他好像覺得怎么都不對。這會讓人這樣理解:你的自發性絕對是錯的,選擇在任何一個位置上都不可以”。
這樣一來,尋找自我就顯得很重要,既不過分自戀,又要符合社會整體的要求。今天看到簡友清亦寒推薦一本書《父母的覺醒》,雖未閱讀,卻頗似相熟一般,特別文中一句“你的表現,才是對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你吼她的那句話。”特別打動我。
這話立刻讓我想到兒時,我的父母一言一行,為何我在嘮叨中,把視聽能力向他們關閉了,為何我只在他們的暴力行為中體會到情緒的爆發,絲毫沒有得到教育引導的啟發。這就是他們的所有表現,我沒法去美化和掩蓋,不得不承認很失敗。
好在失敗中,它總有一些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要不是父親的樂于助人幫忙瞎子閱讀算命書,那幾年的閱讀,他無形中培養了我的閱讀興趣。
以至于哪怕最艱難最困惑最抑郁的時刻,始終也有閱讀陪伴我度過每一天。所以,這無心之舉,它總能開花結果。非如此,我又如何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呢?
《我彌留之際》,我在6月份僅有兩篇翻譯,說來偏少,但是慎重考慮,對照許鈞的《翻譯學概論》,我不得不慢下腳步。這本書在翻譯時,我又回去看李文俊的翻譯,以及體會李文俊的序言內容,似乎有些新的感悟,并且覺得有很多改正之處,翻譯的不當之處,前后矛盾,以及不太符合原著的地方,都敬請大家諒解。兩篇如下:
As I lay Dying《我彌留之際》(六)(翻譯系列59)
As I lay Dying《我彌留之際》(五)(翻譯系列57)
第二部分:歌唱
六月份歌唱部分總共有記錄307首(包括朗誦與閱讀錄音),月底全民可能是系統維護,導致清唱錄音不能轉存,頗為遺憾。不過之前也存了不少,聊作安慰。
統計唱歌部分有《吳哥窟》19次,《Scarborough Fair》17次,《只想一生跟你走》6次,《My Love》4次,《Right Here Waiting》10次,《從不放棄》10次,《紅日》4次,《一絲不掛》3次,《留什么給你》8次,《我不后悔》2次,《無賴》3次,《大不了》4次,《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8次,《聽心》6次,《順流逆流》3次,《一生不變》2次,《一生中最愛》3次,byond樂隊21次(有《為了你為了我》《喜歡你》《情人》《大地》《Amani》等),主要就這些了,余者不記。
沒想到,本月平均每天有10首,當然有些朗誦和閱讀也包括在內,除開朗誦和閱讀錄音,也就并沒那么多了。唱歌并不是我的主業,作為一種愛好也不錯。
實際上,閱讀也并不是憑它吃飯,但是卻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吃喝玩樂可以,沒有閱讀我真會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