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課件自整理的考研應用心理學知識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復習,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學習呀~
社會偏見
一、含義
1、偏見
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刻板印象)為根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
偏見(負性態度)與態度有關,但又不等同于態度。
偏見是與態度的情感要素相聯系的傾向性,它對他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之上。偏見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情理。
2、歧視
歧視是與態度的行為成分相對應,是一種負面行為。
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于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品質,給予不同的對待。
歧視總是以某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另一族群的利益。
3、刻板印象
(1)?刻板印象也稱類屬性思維(類化原則-社會分類)。
是人們通過整合有關信息和個人經驗形成的一種針對特定對象(一般是群體)的概括而固定的認知模式。它是一種命名體系,當對象有了一個類別的名字,就對認知主體有了意義。具體表現為性別、地域、種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僅很難改變,而且人們在社會知覺中會用它去"同化"某一個體,只要某一個體被同化到群體中,對群體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適于認識這個人。這種印象的形成有的是通過與某些人或群體頻繁接觸而達成的認識,而有的則是根據他人介紹、媒介傳播等間接資料而來的。
(2)?刻板印象的作用
a.積極作用:簡化認知過程,迅速獲得關于特定對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個體適應環境;
b.消極作用:經常是對信息的扭曲,過度簡化或過度夸大群體特性,忽略各成員的異質性,產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產生偏見和歧視;
c.刻板印象會導致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關注證實他們刻板印象的信息,并選擇性地記憶與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
二、偏見的特點
1、偏見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
2、偏見的認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3、偏見有過度類化的傾向
4、偏見含有先入為主的判斷
三、偏見產生的原因
1、利益沖突
團體沖突理論認為,為了爭得稀有資源,團體之間會有偏見的產生,偏見是團體沖突的表現,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某些利益卻沒有得到,這時他們若把自己與獲得這種利益的團體相比較時,便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最可能引發對立與偏見。
2、學習經驗
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偏見是偏見持有者的學習經驗所致,在偏見的學習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新聞媒體宣傳效果最為重要,兒童的種族偏見與政治傾向大部分來自父母,兒童所接受的新聞媒體的影響使得兒童學習到了對其他人的偏見。
3、社會認知
認知理論用分類、圖式和認知建構等解釋偏見的產生,認為人們對陌生人的恐懼、對內團體與外團體的不同對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視的許多假設等,都助長了我們對他人的偏見。(刻板印象的作用)
4、內部動機性因素
心理動力理論用個人內部的因素解釋偏見,認為偏見是由個體內部發生、發展的動機性緊張狀態引起的。
5、人格因素
有研究者用右翼權威性量表(RWA)來測量權威性人格中的保守主義、攻擊性和服從,發現RWA能聚合成單一維度,而且能有效預測偏見和自我中心行為。
四、偏見的影響
1、對知覺的影響
2、對自身和他人行為的影響(自證預言)
3、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五、偏見消除的方法
1、強調合作、共同命運
2、社會化-良好學習環境的塑造和受教育程度
兒童、青少年的偏見主要通過社會化過程形成,因而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控制可以減少或消除偏見,而在社會化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與周圍環境以及媒體的影響;有時候偏見更多地來源于知識的缺乏和狹隘。
3、直接接觸-消除刻板印象
接觸假設認為,在某些條件下,對立團體之間的直接接觸能夠減少他們之間存在的偏見。這里所指的條件包括地位平等、有親密接觸、團體內部有合作并有成功機會、團體內部有支持平等的規范。
4、自我監控,自我調節
由于偏見本身也與認知過程有關,所以通過對認知過程的監控也可以減少偏見。
本文完
下回 ——?社會心理學之人際關系及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