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父母犧牲自己的需要而去極大地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最終會導致這個孩子形成一種不平衡的內在關系模式——“總是付出的內在的父母”和“總在索取的內在的小孩”。所謂的依賴,即是索取,習慣索取的人,看上去會有些霸道。但是,他們同時又很討厭自己不能獨立生存。——摘錄自武志紅《為何越愛越孤獨》
看了河南妞的《一代名媛陸小曼: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我不太贊同她的某些說法,主要是覺得她把陸小曼寫得太不堪,故特此閱讀馮遠臣《陸小曼傳》等,了解后寫成此一篇。
1.
6歲前的陸小曼生活在上海,父親陸定在北方為官,多數時候聚少離多。大致上陸小曼大約缺少父愛,不似楊絳從小陪伴在父母身旁,看到的都是父母的恩愛有加。
楊絳比較適合找一個缺愛的人,因為楊絳本身有愛,能無悔地付出。陸小曼則做不到,她自己缺愛,就需要一個男人像父親般呵護她。
這種早年由一個人照顧,缺少父愛的人,在人生某個階段,很難不免去找一個類似“爸爸”的人。在失去徐志摩后,陸小曼果不然被一個類似父親一樣照顧她的人對待后,從此就再也離不開那個人了。
盡管6歲后陸小曼回到父親身邊,但是已經在上海形成了部分人格,缺少的父愛,很難彌補。雖然后來的陸定盡力彌補,哪怕溺愛,但更多時候,陸小曼的父母可能在金錢上能彌補,畢竟陸定作為民國財政部與銀行的大領導,永遠不缺錢。但是,心理上感情上,永遠補不回來。
雖然陸定早年留學日本,但是回到國內娶妻生子,不一定就完全能脫離中國的封建家長制影響。他一面讓陸小曼學西學,一面把北京城里家長的權威也拿捏得很足。陸小曼在成長過程中,絲毫沒有一點自己選擇的余地,沒有自我的人,最終都會走向反抗父母的另一面。
若說陸小曼天生就是一個“米蟲”,那么她就會安心于父母安排的婚姻,安穩踏實過一輩子了。
實際上,骨子里學習的西方的自由平等浪漫等文化,無不讓她終將走向父親的對立面,擺脫包辦的婚姻。
從陸定選擇的幾個伴娘可知,他絕不是一個多么追求自由平等的人,譬如曹汝霖、章宗祥、葉恭綽、趙椿年等,都是滿清過度到北洋的舊臣,哪怕表面多么支持現代自由,骨子里還是傳統和封建。給陸小曼找的寄父(類似于干爹)唐在禮,那也是袁世凱的心腹重臣,封建傳統思想嚴重在所難免。
1922年雙十這一天,陸小曼大婚,十九歲的她不知婚姻為何物,只是如提線木偶一般,任由父母和寄父來安排,在短短一個月內,陸小曼和王賡迅速成婚。那場面盛大得全北京城無人不談,無人不曉。
但是,捫心自問,陸小曼自己感受呢?可能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局外人,這熱鬧都是父母的,都是寄父的。和我又有什么相干系呢?那種被人安排和被人推著走的感覺,陸小曼在往后歲月,恐怕一輩子都心有余悸。
2.
陸小曼同王賡確實門當戶對,陸小曼一代名媛,有才華有顏值,王賡是美國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雖然還只是少校,但是有唐在禮等照顧,相信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很多時候,倘若事不由己,哪怕天天山珍海味,那也是味同嚼蠟,哪怕金山銀山,那也是如同糞土。關鍵在于,一個人的自我選擇很重要。
楊絳自己選擇錢鐘書,哪怕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英國只能自己做中國飯,楊絳因此而耽誤學業也是可以想見。而陸小曼則是只需要“躺贏”,一切由父親寄父安排,不需要自己操心,那自然離婚起來也沒什么好遺憾的。
在這里我暫且歪一下樓,強調同樣的一個心理狀態。多年前,本人初中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父親不和我商量,直接給我扔進全國最好的那幾所高中之一。
不僅如此,父親還大擺宴席,把小學老師全部請到家里來吃飯感恩,當時的宴席有多么熱鬧歡騰,我就有多么失落和抵觸,這和陸小曼盛大的婚禮現場,極其類似。
后來,陸小曼過不好同王賡的婚姻生活,我也過不好全國最好的高中生活,學習一塌糊涂,最終高考也名落孫山。
并不是說我倘若選擇就近的高中,就一定能考一個好大學,也不是說陸小曼當時自由戀愛結婚,就一定過得好首場婚姻,只是這兩種情況,一個是自己自由的選擇,一個是父母“包辦”,心理上區別很大。
所以,自己選擇的生活,哪怕吃土也是心甘情愿,倘若不是自己的選擇,哪怕天天山珍海味,也是味同嚼蠟。這也是我給出題目“自己的路自己選,死也心甘”的原因。
這也是我之所以過不好高中生活,陸小曼過不好第一段父母安排的包辦婚姻的心理學基礎。搞懂了這些,很多時候也就懂得了換位思考。
我所理解的陸小曼第一段婚姻是包辦的婚姻,馮遠臣進一步指出來說,陸小曼和王賡的婚姻就是一場政治聯姻,是政治與經濟的聯手。陸家想得到王賡的政治影響力,王賡自然可以甩手不用管經濟賬,因為陸家財力雄厚。
3.
接著,我們來說說陸小曼的抽大煙事件。對于這件事,我認為不必過于苛責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人們所做的選擇。更何況陸家有錢抽大煙。如果是一個窮鬼家庭,把家庭抽得破產,那還有些說不過去。
對于陸小曼來說,抽鴉片那不過是繼續當她的“公主夢”的延續,她也有資格有本錢,一來家里有錢,哪怕后來父母去世,不還有顏值和才氣嘛,令得翁這個有婦之夫也對陸小曼疼愛有加。
再說,陸小曼對翁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徐志摩活著時候,兩人尚且就是好朋友,何況是徐志摩去世后,兩人自然更親密無間起來,也屬正常。男人就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在丈夫死后,找個男人還被人說三道四,真是奇怪的男性思維。
此外,翁和陸也有共同語言,兩人都是畫家,這也是陸小曼能夠同翁同居幾十年的原因之一。理性說來,兩人除了夫妻那個名分,還真和夫妻沒什么兩樣,至于說翁還有原配妻子要照顧,那是該責怪翁,有什么好責備陸小曼的呢?邏輯上也說不通啊。
徐志摩去世后,陸小曼因為傷心有過昏厥癥,于是找到好朋友翁,因為這個翁在中醫推拿這一塊,得到過當時的蘇杭“名醫”丁鳳仙的真傳。
至于陸定山的《春申舊聞》所寫的陸與翁的故事,大抵上根據申城傳聞所編繹的。雖說略有露骨,大體不會太偏頗。可惜的是,記錄無意,聽者有心,想入菲菲,僅此而已。
《春申舊聞》記載道:“陸小曼體弱,連唱兩天戲便舊病復發,得了昏厥癥。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絕技,是丁鳳山的嫡傳,他為陸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陸之間常有羅襦半解、妙手撫摩的機會。”一個“羅襦半解”可把陸小曼害慘了,這本書傳播之廣,讓全國那些嫉妒陸和覬覦陸的人,簡直侍寢難安。
陸小曼這一則故事大約最讓人詬病,這也是受到她自己作為名人的連累,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大抵如是。說句玩笑話,哪怕屏幕前的你,講一些花邊桃色故事給大家聽,大家都不一定有興趣聽。
況且不喜歡一個人,總能找到吐槽的點,哪怕就是人見人愛的蘇東坡——蘇大學士,也可以有缺點可以找到。蘇東坡要不是實在遠離現代人,恐怕一樣被大家所不喜歡。
既然能說到陸小曼被包養,那離陸小曼心甘情愿當二奶,或者說一些“陸小曼真是下~賤,總是勾引有婦之夫”之類的話還遠嗎?心理陰暗的人,哪怕偉人他也能挖出一堆難聽的話來,實在是沒必要討論太深。
4.
上圖是1963年所拍攝的一張照片,這是陸小曼最后的時光和印痕。雖然有些骨瘦嶙峋,但是面容溫和,笑容可掬,實在是一個應該得到尊敬的老人和畫家。
馮遠臣在《陸小曼傳》中寫道:“把任性放在小曼身上,很貼切。小曼就是這么個人,想要得到的東西非要得到,她不管過程,只要結果。至于對錯,她無暇分辨”。
這種性格就是典型的“公主病”,倘若用在現代人身上,大家似乎全部都立馬接受,怎么放在陸小曼身上,大家又都指指點點呢?
毋寧說陸小曼任性,不如說陸小曼在索取愛。她是一輩子受寵的人,得到父母的溺愛,得到朋友的寵愛,乃至得到國家的寵愛有加,這些才是重點。何必容不下別人得寵呢?這是一種病,嫉妒成性的毛病。
正如文首武志紅那句話所說,陸小曼不過是看起來任性而為,所謂“霸道”都是表面,潛意識還是索取,習慣性索取。畢竟,陸小曼就是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因為這份孩子氣,她才能在繪畫上有所建樹,有所成就。
我們該慶幸她的這份孩子氣,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視覺享受。我們應該感恩和知足才對,還去詆毀一位畫家的私生活與道德情操,簡直也是相當沒底線了。
那個時代下,這些名媛一個個無愧于名媛的杰出代表。不論是張愛玲林徽因,還是楊絳陸小曼,都是那個時代偉大的獨立由自由的女性表率,擁有著她們各自獨特又魅力四射的靈魂,萬里挑一。他們任何一個,絕不是當下一些不學無術之輩可以任意詆毀的人。
張愛玲在父親死后,選擇大自己三十歲的老男人博雅嫁了,遠離故土,并且終生再沒有回故國,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楊絳選擇錢鐘書,哪怕放棄學業陪伴丈夫遠赴英倫留學,每日面對三餐愁眉苦臉,那也是她個人選擇。林徽因陸小曼大體也有類似行為,總之,自己的路自己選,死也心甘。至于你非要詆毀這些人和這些事,那我也說這只是你的選擇,不代表多數人意見。
我覺得網絡上那句倡議說得好,也即“善語結善緣”。何必要去對一個一百前的女性詆毀和污蔑呢?親愛的讀者,理性思考與積極樂觀開朗才是一個智者所為。希望所有人,都能夠積極面對生活,哪怕一時沮喪和失落,也請你不要惡語相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