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至4月15日,哲思專題舉辦了以“什么是哲學”,“哲學是什么?”和“在與不再”為主題的征文活動,簡友們反響熱烈,截稿后仍有稿件投入,在此一并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希望您們繼續關注哲思專題。為期15天的時間里我們收到的投稿以三位數計。按照征文活動辦法,由評審團依據文章點擊率、喜歡數、評論情況、以及文章質量綜合評定,選出27篇文章進入哲思活動第一輪候選池,再由評審團成員及特邀主編進行投票,最終確定所有獎項花落誰家。
本次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公示如下:
一等獎:兩名,獎金88元+簡書包一個。
很不幸地,我們家族有一種遺傳病,就是喜歡胡思亂想,每個人每天腦子都轉個不停,但是通常都是往壞處去。這毛病唯一的優點就是歲數大了不容易老年癡呆,至少我們家目前為止,暫時還沒發現這類病例。
所以我這輩子一直在找尋一個可以讓我什么都不想的方子。上次跟一位文友聊天的時候,她說聊天前她正在發呆、放空自己,于是我很榮幸地得到她的真傳,利用一次不可復制的機會,在路邊突然就朝某個方向發起呆來。
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會痛苦。欲望滿足,會無聊。人生,就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那么唯一的不同是:窮人基本痛苦,富人大多無聊。
娶“痛苦”,還是嫁給“無聊”?這,是一道你人生的必答題。
如果你娶了“痛苦”,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瑣事纏身,痛苦至極。終于有一天你無法忍受,找了一個叫“文學”的小三。
這時薩特突然揪著你的耳朵大罵道:“當孩子快要餓死的時候,文學還有什么意義?”
二等獎:三名,獎金68元+簡書原創筆記本一本。
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在《I know that He exists》中描述了先于本質的一種關于追求“人的實在”和可供自由選擇的絕對設計中的存在主義觀,“他藏了罕見的生活”,于此,我想到了一種關于“在” 和“不再”的淺淡的存在主義視角:“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的我們有絕對的自我選擇去完成自由、孤獨、焦慮、存在的價值的命題,在只有存在的自我里,終我們一生,擴大其意義”。
在存在主義觀中,人之所以能感受到事物是因為事物外有一種“在”的狀態下,猶如我們感受花開是感受到它的狀態,或精神,或物質,而花本身卻不自我感知到存在;花謝,會引起我們的“不再”的焦慮,是一種存在被認知之后我們自由的對花的存在價值的判斷,產生一種對自我存在的孤獨感。存在中的先后意識就像一種角色的陰翳,一份賭注,而這些,在生活里取而代之的是反復玩味的過期情緒,過度道德的要求,亦或是盲目的價值取向。
安·蘭德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她的《源泉》是我的枕邊書。再加上生活與工作上遇到的各種抉擇,也許是到了時候,我近一年一直在思考:“我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也許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之一,“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并解決關于人生的問題。”
這注定是一個在踐行和探索中才能得到答案的問題,空想是想不出來的,唯有不斷的往前走、做抉擇、增加承受力,然后靠近心中的答案。接近,本真的自己。好在日光之下并無新事,許多前輩已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并把他們的想法通過電影、書籍等形式呈現出來。這往往比干巴巴的哲學理論更能給予像我一樣的普通大眾力量和啟迪,《海上鋼琴家》便是其中一種。
坦白說,在這樣一個時代談哲學,多多少少有些可笑。現在更加可笑的是,連我這個學了四年金屬材料的家伙也來湊熱鬧。可是,偶爾想一想,我們活在世上,無非是笑笑別人,或者被別人笑笑罷了。正是這種無恥的想法,給了我極大的膽量,讓我有勇氣以一種并不哲學的方式談一談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談論算是個人對哲學的一種回答。至于回答得怎么樣,我是不敢保證的。
但至少有兩條可以承諾。
這種回答一定很不哲學,很通俗,甚至有些野狐禪。因為我既非哲學系科班出身,生平也從未上過一堂真正的哲學課,身邊能夠交流哲學問題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三等獎:五名,獎金50元。
著名的“佯裝無知法”,創作人是蘇格拉底。在假裝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前提下來提出問題。學會這個方法其實不容易,因為必須保持自己是“空”的。
張五常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總結了求學的發問主旨,在此可引來借鑒: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第二,問題要問得淺。第三,要判斷問題的重要性。
像“什么是哲學?”,其實和“什么是佛?”是同一類問題。在這里面,“佛”是打南邊來的,“哲學”是從西方來的,不屬于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
若要說中國的文化,則在一個“道”字。《莊子·天下篇》說:“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中國古代所謂的“道”“術”,不是道家所獨占,而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
蘇格拉底先生:
原諒我不自量力提筆給您寫信。按理說世界上的人很多,可我今天在海邊吹風的時候,認認真真地問了朋友一個問題——“什么是哲學?”時,卻沒有人愿意跟我對話。
凌晨兩點,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不自覺地翻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突然有了一個小答案,哲學是介于科學和神學之間,沒有準確答案的東西。
科學,是擁有確切答案的客觀事實,不受人的意志所改變。我每日棲身于實驗室,正是因為霍夫曼在召喚著我探索新知,正是為找到一些約定俗成的公理。神學,是把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化為教義,廣為傳閱。實際上,神學就是把你能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出來的東西揉成教條讓你吞下去,味道不一定鮮美,卻可以讓你捧肚安眠,私以為已經有了確切答案,其實不然。而哲學,卻是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的問題,質問神學拋出的一系列教義的合理性。
在16世紀之前,無論西方,或者東方,政治統治與管理都蒙上倫理道德基礎的。比如在《理想國》中,就主張哲學王治國思想,哲學王是什么樣的人,就是一個集智慧與美德一身的人。再比如中國,孔夫子那套君君臣臣子子理論,說到底還是用倫理維護社會秩序罷了。但是,到了馬基雅維利,情況就變得有所不同了。
他有什么不同呢?
他說:人行本惡。“人類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險,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兒屬于你的。……當需要還是很遙遠的時候,他們表示愿意為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財產、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這種需要即將到來的時候,他們就背棄你。”從古到今,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利欲的驅使,所有人都毫無道德可言,這就是馬基雅維利對人性的總體評價。
很早看存在主義的書,雖然翻譯的晦澀難懂,但直接就被這兩個詞吸引。“存在”和“虛無”,就像“色”與“空”一般。一旦涉及到存在的終極意義,似乎就陷入了無意義的焦慮和無望里,然后就進入到宗教學里,特別是佛學里。
就像最近看《我們真正的歸宿》,便是佛教徒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和開示。可最終的結論,莫不過于出世又入世,萬法皆空。我們并非都要因此而投入宗教信仰里,而是懂得。
就像早前看《紅樓夢》,不同的人看到的精彩不同。我卻從中看到了同樣的內容。空空了了,連石頭都要去人間走一趟。就此揭開了頑石在人間所有世俗體驗:大家族的繁華,人間七情六欲,得不到的苦,精致的生活,人情冷暖,繁華凋零,走的走,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大雪白茫茫一片,蓋住了大地,好似曾經的種種如昨日般死去,又或許根本不曾發生。
活了這么大,第一次這么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這就如同一個學佛之人,學了很久,卻從來沒有想過“佛“”是什么一樣,是非常無奈和苦澀的),什么是哲學呢?我想東方和西方對此的理解差別很大,對哲學是什么的定義也會出現很多不同或歧義的地方,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從一開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待世界(客體)與自我(主體)的認識上就各自在走著不一樣的路。
作為東方人,咱們先了解下西方,看看人家是如何看待哲學的或者他們是如何去定義和發展哲學的。
蘇格拉底以前,哲人們對哲學一詞并沒有進行確切的定義,他們只是通過各自的認識來對世界進行闡述,而且更多的是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來自于對世界的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認為物質世界可以還原為某種單一的元素,然后又提出了“事物由什么構成”的問題。隨后又出現了赫拉克利特,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與之相對的是巴門尼德,他認為萬事萬物是一個大的存在,存在著自身是一個連續體,一個充實的空間,這些物質無論如何變化始終是永恒不滅的。
優秀作品獎:十名,獎金20元。
以上獲獎者獎金將于4月22日打入其簡書賬戶,請注意查收。如有遺漏,請聯系哲思專題主編。
另外,請獲得一二等獎的作者將獎品郵寄地址簡信發于哲思主編梁光宇處,我們會盡快安排寄出。
以上獎項不可重復獲得,祝賀他們!本次活動所有作品著作權仍歸作者本人所有,非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簡信作者索要授權。
特別注意:本次活動所有投稿作品請勿撤回或刪除,活動電子合集將于一個月內整理結集,結集時將再次篩選參與本次活動的所有作者作品。
最后,感謝參與本次征文最終評審的三位主編,愛你們~
他們是:
連載專題主編:一鳴
散文專題主編:劉秀玲
語言學習專題主編:南下的夏天
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謝為本次征文活動辛苦付出的所有作者、工作人員以及支持我們的簡友們,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