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自由與死亡》征文活動獲獎名單公示

2017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哲思專題散文專題舉辦了“自由與死亡”為主題的征文活動,簡友們反響熱烈,截稿后仍有稿件投入。在如此炎熱的夏天,親愛的簡友們還能靜下心來思考和寫作,以支持本次征文活動,為此,哲思和散文專題表示由衷的感謝。希望您們繼續關注哲思和散文專題。為期15天的時間里,我們收到200多篇征文作品。按照征文活動辦法,由評審團依據文章點擊率、喜歡數、評論情況、以及文章質量綜合評定,選出34篇文章進入《自由與死亡》征文活動入圍(第一輪),再由特邀評審團成員進行投票,最終確定所有獎項花落誰家。

本次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公示如下:

一等獎:一名,獎金188元+簡書包一個。

江昭和一霎眼,土歸土,塵歸塵

2016年的夏天,一個六月的午后,我在由西向東的車上,翻著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王道乾翻譯的杜拉斯小說《情人》,踏上回家的旅程。

讀到小哥哥死的那一節,杜拉斯對“死”一番神神叨叨的闡發,我的心頭,五味雜陳。

有些東西,你不必懂得,只用去經歷,比如生,比如愛,比如死。

戴著令人眩暈的墨鏡,即便閉著眼打盹別人也不會發覺,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偽裝與自我保護;有時斜睨著眼看向窗外,看天空中一團團濃稠得化不開的積雨云,似劣質的墨。

我腦海的波浪起伏,潮起潮落里,不斷浮現且淹沒著那個瘦弱而自矜的遺世而獨立地凝望著湄公河的女孩。她戴著男子氣的圓帽,穿著薄汗輕衣透的衣裳,看向人的目光里,有矜持,羞澀,純真,也有一絲挑逗的若隱若現的魅惑。


二等獎:兩名,獎金68元+簡書原創筆記本一本

子瑈夢里不知身是客

北冥南冥,代表可知世界的兩極。當大海涌動之際,“不知其幾千里”的鯤化而為鵬,上升至九萬里高空,乘著六月的飆風,由北冥遷飛南冥,背負青天,下視蒼茫,莫之夭閼,這就是“逍遙”的象征化境界。(注1)

此一寓言,古往今來,引無數先賢競迷醉 - 有多少瑰麗,便有多少虛無。傾一己之力,羨御風而行,慕遠山近水,于方寸寫意。

從“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再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的“自由”悖論,道盡文臣士子的慷慨悲涼。

從“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到“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再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山河永寂,封印帝王詞宗的千古絕唱。

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到“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再到“路窮絕兮矢刀摧,士眾滅兮名已頹”,孤軍深入兵敗被俘竟至族滅的漢代降將李陵,其悲劇宿命,堪稱對“自由”的反證。


盆小豬心已生,人未死

貓在籬墻上踱步,風飏起飛蓬無數。時光在書頁上逐字流淌,熏風為舊紙黃添來薄荷香。有行人過往,老樹枝拉長屋檐影。默然合書,冥然消暑。

夏依舊炎熱,人卻依舊幾何?兒時庭前種下的桃樹,終熬不過無人照料的夏初,人歸來時已盡干枯。只好留得她無力的稀疏枝干,待冬季里依舊托起殘雪,便若不曾與我永訣。

暮桐拉著我手,說:“小豬,我們今年再種桃樹啊。”

我撲在他懷里說:“多年前我回家,以為桃樹死了,卻還是耐心澆灌。第二年,有一樹桃花。花開的時候,我再次遇到了你。又一年花開,我成了你的妻。”

暮桐抱緊我說:“桃花落了,而我們,是結出的果實啊。”

曾寬慰自己,這世間何物不死?細想時,就那時間不死。若時間死了,萬物都沒了生長,又怎會走向死亡?再想來,那沒有死的世界里,何來蓬勃生機?沒有死,茫茫然都是死。


三等獎:五名,獎金50元。

趙大山向死而生——尋找生命的意義

人是一個有限的存在,這個有限,首先表現為時間的象度。老子言:“出生入死。”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人對死亡有一種莫名的忌諱甚至恐懼,因為死后的世界,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無從回答的問題,但至少意味著這一輩子算是了結了。誰又能輕輕的揮一揮衣袖,告別西天的云彩一般,去奔赴另一個世界呢?

任何偉大的哲人在時間面前都是一籌莫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不分晝夜的流淌,你只記得欣賞風景,不知不覺暮色已起,一切隱入沉沉黑暗。

憨山大師說:“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人是可以認識到自我的唯一生物,楊柳也罷,菊花也罷,年年如此,周而復始,它們不會因生生不息而振奮,不會因生命凋零而沮喪。只有人會如此,面對寥落霜天,翻騰春風記憶,難免悲從中來,“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九月流云死去何所道

在我家鄉,每年六月初六前,新麥收割,麥粉飄香,家家戶戶開始蒸大白饅頭和胖嘟嘟的包子,然后,給已逝的親人上新麥墳。

母親還在的時候,有時會派我和大哥到巴山腳下的果園里給父親上新麥墳。酒斟上,五個白饅頭摞在一張黃黃的燒紙上。大哥在墳前點燃紙錢,我一邊把帶去的菜肴往火里放,一邊對父親說:“爺,吃新麥餑餑了。今年收成很好,家里一切很好,您就放心吧。”大哥燒完了紙后,他把酒圍著燒紙的地方淋了一圈。據說,圈進去的東西,包括紙錢呀、食物呀,親人們才能得到。

母親去世后,每年的新麥墳就由留守在老家的二哥招呼。我們兄妹五人會一起到父母墳前,哥哥弟弟們默默地燒紙,我對父母說:“爺,娘,吃新麥餑餑了。今年收成很好,家里一切很好,您就放心吧。”

每次墳前來去,我的心里是沉重的。我知道,無論我們到墳前祭拜多少次,也僅僅是寄托我們的哀思罷了。父母現在所在的地方,離我們太遙遠,遠得我再也無法丈量親情的距離。可父母卻多次執著地出現在我的夢里。我曾看到,依舊瘦弱的母親在灑掃庭院。我曾看到,父親蹲在屋前默然不語。醒來后,心都是疼的。父母,是從我的心里住到現在的地方去的吧?


午七七樹上有只從未死過的鳥

辛德注意到樹上有一只鳥,那鳥躲在層疊的葉片之下,仿佛樹的一部分。

那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樹。至于那只鳥,除了辛德之外沒有人注意到它。

辛德之所以發現了它,是因為他正坐在這棵樹旁邊的木長椅上發呆。發呆這種事是辛德之前的人生中寧死也不愿做的,讓時間白白的溜走而不去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這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他一直自信在與時間的這場競賽中,自己是最成功的賽跑者,因為他總是遙遙領先的。

小學的時候連跳了兩次級,大學也只讀了三年就提前修夠學分畢業了。甚至連工作之后,也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坐到了其他人需要十年奮斗才能換來的位置上。

也不僅僅是時間,他兒時的同學,朋友,那些值得依賴信任的人,也早早的被他遠遠得甩在身后,小得看不清輪廓了。

這可能是他生命里屈指可數的幾次發呆了,運氣好的話,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只是這些現在都不重要了,發不發呆不重要,時間溜沒溜走也不重要,什么都變得不重要了。香樟樹下靜悄悄的,一切被明媚的陽光照得發白,就像是過度曝光了的相片。辛德有一瞬間覺得世界仿佛真的快要消失了。


似或存我也想住進“穩定”的牢籠

我聽說,人死的時候,一個人能夠在一秒鐘的時間里,回憶起整個一生中發生的所有事情,栩栩如生。

活著的時候,我們頂多只能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軀殼,卻看不見自己的靈魂。

而蔡康永說,請從說話方面開始照鏡子。

我有時候想,刷牙洗臉、吃飯洗澡,這些日常起居的小事,舉手投足之間,也同樣值得自己去“看見”。

一位經歷過瀕死體驗的司機說:“我想起自己兩歲時怎樣跟在父親身后走在河岸上。”這種記憶,有點像硬盤的數據恢復,使本來已經無法讀取到的信息,一下子呈現了出來。


驛路奇奇所謂自由,所謂流浪

提到自由,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把它放在了生命、放在了愛情之上;許巍的《藍蓮花》中,對它的向往無人可擋。那么你的自由呢?是在遠方,還是在近處?是關乎信仰,還是關乎流浪?

齊豫有一首歌叫做《橄欖樹》,歌詞化用了作家三毛作品中的句子,你聽: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青年時代,流浪者在我們眼中是“瀟灑”的代名詞,浪漫而柔腸,自由而奔放,還帶有幾分憂郁和惆悵。恰如那在風中飄散的蒲公英種子,飄到哪里,哪里就是下一處安家落戶的地方。


優秀作品獎:十名,獎金10元。

圖特亞斯坦候鳥

莊麟升散文文體中的自由與極權

周慶自由之說

草幽悲哀的面包與天真的自由之間

曜耀自由好像不存在

再生香的小書桌內心的自由是唯一可靠的財富:人生總要讀一回茨威格

夜小籬人生這趟旅途,我到站了

屋檐下的麻雀籠中雀

虬田就在自由的風中死去吧

陳時航我不敢放棄,害怕會失去呼吸

以上獲獎者獎金將于7月25日打入其簡書賬戶,請注意查收。如有遺漏,請聯系哲思專題主編。

另外,請獲得一二等獎的作者將獎品郵寄地址簡信發于哲思主編梁光宇處,我們會盡快安排寄出。

以上獎項不可重復獲得,祝賀他們!本次活動所有作品著作權仍歸作者本人所有,非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簡信作者索要授權。

特別注意:本次活動所有投稿作品請勿撤回或刪除,活動電子合集將于一個月內整理結集,結集時將再次篩選參與本次活動的所有作者作品。

最后,感謝參與本次征文評審的評委們,愛你們~

散文專題主編:劉秀玲

散文專題副主編:姝暄

教育專題主編:夕茜

散文專題副主編:尋找夢想的魚

哲思專題副主編:心技一體

哲思專題副主編:寒雨書

以及三位特邀評委:

語言·翻譯專題主編:南下的夏天

人物專題主編:一棵花白

國學與傳統文化專題主編:一凡有話說

最后的最后,感謝為本次征文活動辛苦付出的所有作者、工作人員以及支持我們的簡友們,謝謝你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