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自我評價情緒,是人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對自己或者他人的評價而產生的情緒。懂得對錯、好壞、強弱,有評價能力才會有羞恥感。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段話告訴我們,老百姓不做不好的事只是因為害怕外在的刑罰,在意別人的眼光,但并沒有廉恥;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羞恥之心本意是讓人們愿意遵守行為規則,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凡事有度。有恥是有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后來慢慢變成了對人性和自由的禁錮。古代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現代有雞娃內卷——學習不好很丟人。
二,看到羞恥感帶來的影響
看見、清理羞恥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不發脾氣”。
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從最負面、傷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潤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最低的不是憤怒、悲傷、恐懼;排最高的不是驕傲、勇氣、真愛。
能量等級從0到1000;200以下為負面,200以上為正面,從最低分20的羞愧到700+的開悟。讓人沒想到的是,最傷身的竟然是羞愧!怪不得古今中外經常有人羞愧而死……
羞愧的能量級幾近死亡,它猶如意識的自殺行為。在羞愧的狀況下,我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夠隱身。
1.羞恥感控制著人。
中國人大多數習慣于埋頭苦干,卻不敢表達 ,不敢為自己爭取機會,這是中國人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總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害怕被拒絕。
2.羞恥感束縛其他情緒的表達
因為怕被人笑話,所以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真實的開心、悲傷、興奮等情緒。
3.羞恥感導致情緒積壓、溝通不暢
當孩子在超市轉圈不問服務員想要的東西在哪里、迷路了不問路自己轉悠找路的時,提醒孩子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么不肯開口問別人?是害怕被拒絕嗎,還是害怕被嘲笑?我有面對拒絕和嘲笑的勇氣嗎?我能承認自己不夠細心嗎?
“不懂得表達自己”背后的心理動因是羞恥感。羞恥感的背后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背后有兩層意思:一是羞愧,對自己不足的評判;二是愧疚,對對方的打擾。
西方人問路時說Excuse me.只強調對他人的打擾,并不因找不到路而感到shame.
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羞恥感,我們的表達就越真誠,越動人,越有感染力,越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生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釋放。
為什么問別人話時結結巴巴會更讓人煩?別人看到了你的窘迫背后對自己的不接納、害怕被質疑,你想掩飾自己。
三,羞恥感是什么樣的體驗
回顧曾經有過的認知:孩子成績差還不聽話,讓我很沒面子!我覺得很丟人!羞恥感促使我大發脾氣。
1.孩子學習不用心,是傷害了我的面子!
2.我覺得不被尊重!沒有尊嚴!
女性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價值不被認可。
3.孩子要我買東西,我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錢買,所以這個家長做的不夠好?!
體驗羞恥感
聽念出的詞句,感覺自己的身體感受:自慚形穢、喪權辱國、不要臉、尷尬、羞恥、害羞、難堪、厚顏無恥、丟臉、骯臟、沒面子、羞辱、無地自容、不好意思、侮辱
感受身體的不同部位:喉嚨、心(胸膛中間及心臟附近),胃部、小腹、臉、眼睛
可能的感覺:刺痛、灼燒、繃緊、苦、悶、酸、麻、脹、熱、冷
如果你有身體上的反應,就暫停,拿出紙筆記錄:
1.感受到什么想法?
2.身體有什么感覺?
3.容納情緒:識別情緒帶來的身體反應
當羞恥、愧疚的情緒一直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一句話就點燃了他的怒火:你不是個男人、你真沒出息、你沒本事……如開著大巴車沖進江的公交司機,學校門口傷害學生的行兇者。老實人的憤怒最可怕。
為什么要去體驗這些痛苦的感受?
1.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與哪些情緒相關,才能更好地覺察到自己。了解和覺察自己的情緒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懂得識別自己的身體感受。
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感受時,你就不能準確地抓住你的情緒,那么當你感到沒面子的時候,感到難受的時候,你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避它、把它扔出去,那就是發泄脾氣到別人身上。(燙手的山芋)有時候發泄的對象還不是正確的人——踢貓效應。父母的情緒處理不好,遷怒孩子。
當我們能夠準確的接收到它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該怎么樣來去處理它,轉化或者表達。知恥而后勇,而不是惱羞成怒。對話交流獲取尊重而不是攻擊或退縮。讓情緒流動!
2.堅持和情緒有關的身體覺察,也會讓身體更健康!
3.能夠更準確地識別自己的羞恥感有助于我們了解孩子,對孩子的處境更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但識別羞恥感的目的不是用它來控制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加尊重孩子,同時也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愛護自己、發展自己。
四,用來控制孩子的羞恥感是不健康的。
家長們會有這樣的困惑:如果不提醒孩子“你應該感到羞恥啊”“你這么做好丟人吶”“你學習不好別人看不起”,他會不會對自己沒有要求呢?反正也沒有人說我,反正也沒有人笑話我,我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唄。真的會這樣嗎?
我們來做一個反思:我們經常要求孩子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為什么要求孩子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你呢,還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呢?我們要求孩子,教導孩子要對別人友好,是為了讓別人對我們好呢?還是在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愛的、友善的人呢?
我們制止孩子在公園摘花,是為了維護環境,還是為了不被罰款呢?我們遵守交通規則,是為了保證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還是因為怕懲罰呢?以此類推,我們讓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成長的更好、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為了不被別人笑話呢?
那問到最后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大家就可以去思考了,為什么我們總說孩子沒有學習動力,沒有內驅力呀?因為孩子從小到大,我們在教導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可能經常會這么說:你看你考這么一點兒,你的同學不笑話你嗎?你看你考這么一點兒多丟人吶!你看你考這么一點兒,老師肯定不喜歡你呀。家長說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感到羞恥,然后努力奮發,但其實是將孩子的在意點引向這些外在的評價,而忽略了自我內在的感受。
當孩子在乎這些評價的時候,這個羞恥感對他是有用的,家長可以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但是,一旦孩子決定擺脫你的控制,他就會扔掉它們,這將意味著羞恥感的失效,同時,孩子甚至可能偏偏就會成為你口中那樣的“無恥”的人。因為反抗意味著對著干。
你想用這種羞恥感來控制孩子的結果,到底是幫助了你、幫助了孩子,還是束縛了你、束縛了孩子生命真正的能量?
孩子真正的生命能量是他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我是為了自己更優秀,我是為了自己獲得更多知識,我是為了自己以后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做更多的事情。我是因為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無限向往,而想要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如果是因為這些,孩子就會有自己的內驅力,就會有自己的動力,他根本不需要你用羞恥感來控制他。
所以用羞恥感控制孩子最大的失敗并不是方法的無效性,而是你扭曲了孩子關注自己的成功體驗、享受成長的天性,硬生生用別人的眼光拽著孩子往前走。別人的眼光就是一根羞恥感的韁繩,讓孩子失去自己的方向感,變成一個木偶,一個空心人。沒有主動權的孩子自然沒有主動性,也沒有行動力。
所以如果說你想用羞恥感來讓孩子成為一個努力的人,上進的人,一個有愛心的人,這個可能性是不大的。有一個詞叫慎獨,慎獨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說當你沒有外在監督的時候,你也能夠做到。如果說我們一直都是用一個羞恥感來控制一個孩子的話,用外人的評價、外在的眼光來評價一個孩子的話,那這個孩子能夠做到慎獨嗎?別人看不到的時候我就可以摘花,沒有交警的時候我就可以闖紅燈,沒人看得到的時候我就可以做壞事兒。所以在別人的眼光里,在外在的壓力下,你的孩子并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懂得規則、愿意承擔責任的、有慈悲心的、有愛的、善良的人。他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活成一個假裝的樣子,時時處處的想著要去討好別人,時時處處想要證明自己,時時處處都在考慮我這么做別人怎么看,或者我做了一件好事兒有沒有人知道啊?有沒有被人看到啊?如果做好事沒被別人看到,那我干脆做壞事好了,這樣就能能吸引別人眼球了。
所以,當我們想用羞恥感來激勵孩子、管理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束縛了孩子的生命能量,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行動力。這樣的孩子不能夠自由地釋放出自己生命的能量,展現真實的自我,發揮出最大的潛能,成為一個他自己想要的、我們也想要的人,甚至于可能會因此而走向反面,一生帶著假面活在羞恥感里。
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就是活在了羞恥感里。
不健康的羞恥感是一種痛,一種“不夠好的一面被暴露”的痛。為了避免這份痛,就要竭盡全力掩飾自己的不足:無地自容、挖個地洞鉆進去、臉上火辣辣的疼、變小、隱身……積極的掩飾其實是一種消極的逃避。
五,什么是健康的羞恥感?
有句話說得好:知恥而后勇。“恥”即是不足、不好之處,局限性。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積極地面對它,通過努力突破它、拓寬視野、提升自我。這就是健康的羞恥感。
舉個例子來說,我在視頻號上發了一個視頻,結果沒人看。這時候我感到了羞恥:我的視頻不夠好。這時候我有兩個選擇:努力做好或者從此不做。選擇努力做好,就要表達出我自己真正想說的,同時也對他人有價值的東西。等到有一天我做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是羞恥感推動了我、幫助了我。
健康的羞恥感和自大是相反的。
自大是我是無所不能的,我是什么都可以的,那一旦別人說我不行的話,我就會惱羞成怒,我就面子上掛不住,惱羞成怒或者自暴自棄。自暴自棄也是一種掩飾:我不行是因為我沒做而已。我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擔心不能驚人那就終生不鳴不叫。
健康的羞恥感是一種自知之明,承認自己是有局限性的,不是無所不能的,接納自己有不行的地方,接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外貌上的缺陷、貧寒的出身,智力的水平等等。接受并擁抱自己的局限性,學會接納自己的全部,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么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的支持、相互的依賴、相互的幫助、相互的合作。我們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敢于向人求助,也會在別人向我們求助的時候,能夠去真誠地去幫助對方。
健康的羞恥感是好奇心的助推器,是成就感的諍友。
孩子成功地爬上一個爬了很久都沒爬上去的臺階時,他會非常開心,他會拉著你,咿咿呀呀地跟你分享他的快樂。此時的你只需要感受他的快樂,和他一起快樂就好。他的快樂不是因為你的評價而起,而是來自他自己的行為。因為這份成功,他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我好厲害,我還可以爬的更高。于是,他就有了下一個目標。我們就做他快樂的分享者、行動的支持者就好,不要評價,更不要在他摔倒時告訴他:別人會笑話你的。
因為好奇,孩子有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因為知恥,孩子愿意迎接挑戰,因為挑戰成功,孩子不斷收獲成就感、幸福感,當孩子成就感爆棚的時候,羞恥感會提醒孩子:世界很大,你很小。一個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又心存敬畏的孩子,正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