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中說,亞當夏娃自從偷吃了伊甸園中的禁果之后,開始有了羞恥之心。他們發現自己赤身裸體,于是他們用無花果的葉子為自己編織了衣物遮擋身體。他們遮擋的行為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恥”,所以要隱藏起來,不愿意被別人看見。從此,人類就有了羞恥之心。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都一定有不愿意被外人所知道的部分,都一定有要刻意去遮擋自己短處的本能,這就是每個人內心的羞恥感。在父母這個身份上,我們的羞恥感則來源于孩子的行為帶給我們的不愉快感受。
當孩子成績不好,父母覺得很沒面子,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提起
當孩子和同學沖突把對方弄傷了,父母去對方家里道歉,看對方臉色
當孩子在學校搗亂,父母被老師叫去當眾指責,沒有管教好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父母覺得沒有家長的威嚴,沒有被尊重
當孩子提出要假期旅游,父母因為無力承擔,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讓孩子失望
……
以上的這些場景,我自己經歷過一些,可以說,這是非常讓人不愉快的體驗。很多父母都說,最怕接到老師電話,要求到校面談。因為這一定是孩子又做了什么錯事,面對老師,無論你是多大年齡,什么身份,你都得老老實實站著,恭恭敬敬地聽老師教導。我記得自己經歷這種事的時候,會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怒。為什么要上課不聽講?為什么要和同學打架?為什么考試成績這么差?等等等等。其實伴隨著這些質問,在自己的內心,還有一種不愿承認的,被人當眾指責的羞恥感,被人否定自己教育成果的羞恥感,甚至可能會有一種否定自己的羞恥感。
01.羞恥感是什么
羞恥感,通俗講亦稱“羞恥心”,是人對自己或者對他人的評價產生的一種負面的情緒。被人批評了,會覺得羞愧,不好意思,這是羞恥感;答應朋友的事,結果忘了或者沒有完成,覺得很對不起朋友,這也是羞恥感;看到歷史上的中國人被欺辱,被叫“東亞病夫”,覺得氣憤,其實背后的心理也是羞恥感。
其實還有一種表現形式,比如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不敢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看起來的害羞或者性格上的內向,其實也是羞恥感的一種。有時候不敢表達自己,可能是因為不會恰當地表達自己,因為害怕出錯,害怕出丑。
羞恥感是一種很強大的情緒,它會控制著我們,不僅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可能會束縛我們表達其他的情緒。比如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愛,不知道如何正確向孩子表達我們的建議。而且作為家長,如果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能正確處理我們的羞恥感,經過長期的積累,會讓我們變得暴怒,容易對孩子發火。
02.中國文化中的羞恥感
可能有人會問,羞恥感是與生俱來的嗎?應該說,這和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國的文化中,講究的是含蓄,必須要有羞恥心。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而孟子則加深一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這其實是從某些方面禁錮了人性的自由。人不能做不好的事情,這是基于社會準則或者道德準則。用羞恥感這種方式來制止人做壞事,不僅效果會越來越弱,而且會禁錮人性的自由。當羞恥感形成了一種行為習慣,我們就會無意識地把這種習慣傳給一代又一代。
小時候,我們可能會告訴孩子,老師讓你寫檢討,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對,你好好反思下,為什么要和同學吵架?等他們長大了,對工作制度不滿意,我們可能會勸孩子,別人都是這樣遵守的,你也跟著做就行了,別當出頭鳥。
這樣一代代的教育,可能會讓我們很多人,開始壓抑自己的想法,不再表達自己合理的要求,也不習慣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了。
03.正確認識羞恥感
其實,羞恥感也是我們的情緒之一。我們需要建立健康的羞恥感,我們要客觀地評價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實有很多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但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完美,沒有人能夠任何方面都優秀。
只有接受了不完美,我們才能放下心中的障礙。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接納自己的全部,接納孩子的全部。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產生的羞恥,轉化為憤怒,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