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這樣教育小孩:
你考這么差,真是給我們家丟臉;
你學習這么差,活該一輩子當保安,一輩子撿垃圾;
你看看鄰居家孩子誰誰誰多聽話,再看看你自己,僅給我惹事,我真是后悔生了你,當時就應該.......
父母經常在家里或者公開場合羞辱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羞恥感,希望他們知恥而后勇。
實際結果,卻使得孩子自尊心降低,人際關系上敏感多疑,覺得自己不夠好,憤怒,沖動,封閉自己,甚至自殺。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給大家聊一聊,對我們至關重要,而又最容易忽略的情緒——羞恥感。
1.羞恥感的定義
在《羞恥感》這本書定義是這樣的:
什么是羞恥?它不只是一種感覺。它綜合了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比如低頭看著地面或者臉紅)、可預測的行為(比如對別人隱瞞或者退避)、不舒服的想法(比如“我的人生就是一場失敗”)以及精神絕望等。我們對羞恥的定義是:它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類,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
這種缺陷,讓你總感覺自己不夠好,我不值得愛,我不配擁有,我不應當存在。
在精神層面上,一步步地瓦解你,摧毀你。
這是羞恥感。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無法壓抑的怒火,而是羞恥感。
我讀幾個詞語,你來感受一下:尷尬,丟臉,難堪,屈辱,骯臟,丑陋,下賤,多余,厚顏無恥,喪權辱國等等。
你的臉,喉嚨,心,胃,小腹,是不是有明顯的不舒服感覺,可能是刺痛,燃燒,繃緊,苦,悶,麻,脹,熱,冷。
每個人都本能地想要逃離,實在承受不了,可能會選擇自殺。
《羞恥感》中說:
他們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到自己身上,堅持認為,問題就處在自己有缺陷的個性身上,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理由活在這個世上,原因是他們不好。這種揮之不去的羞恥感也許驅使他們考慮到自殺,這是對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的終極回應。
前幾年,不是有一則新聞,說一小學生,因為在學校舉辦的比賽中不遵守會場紀律,給班級丟臉,被老師當眾批評,由于不堪其壓,跳樓身亡。
我自己也很能夠理解這種感受。
記得有一次看房子,沖動之下,交付了10萬的保證金,可回到家算了一下,首付還差一點,
我老婆提議:先向家里借上,然后我們省一點,幾個月就還上了。
我當時情緒很激動,堅決不同意,我說,我寧可定金不要了,也不問家里人借錢。
每次向家里人開口,向別人求助,我就會感受到一種巨大的羞恥感,禁不住地就會產生丟臉,無能,失敗,自己是一個累贅的感覺。
而作為人,又不能獨立的存在于這個世界。
這種痛苦的感覺,讓我不得不去面對它。
2.羞恥感的來源
想要走出羞恥感的泥潭,首先我要要尋找到其來源:
基本上有遺傳,文化,家庭教養三個因素,我們來一一說明。
一,遺傳因素
羞恥感是有遺傳現象的。
在《羞恥感》這本書中說,羞恥感至少有一部分來自遺傳,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產生不健康羞恥感的傾向。
有些人父母本身就有強烈的羞恥感,他們出生后,也自帶羞恥感。
這一點,因為太復雜,不好實驗,心理學家也無法證偽,
就像出生一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無法改變。
只能是接受能接受的,改變能改變的 !
二,文化因素
中國文化曾被稱之為“恥感文化”,我們的古代文化經典一再把“知恥”作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最后底線,而“禮義廉恥”四字格言又把“恥”字作為歸結。
《孟子.盡心章句》中就特別提到了恥: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人必須要知羞恥,不知羞恥的人,還算是人嗎?
像我們很多公共場合的行為規范,比如不亂扔垃圾,不闖紅燈,救死扶傷等等,靠的是每個人的道德感,而西方靠的是法律,
你不這樣做,你就沒沒素質,讓你在道德上蒙羞,讓別人以你不恥。
三,家庭的教養方式
家庭的教養方式是最重要的,有羞恥感的家庭就很容易培養出來,有羞恥感的孩子。
像重男輕女的家庭,會認為女孩的出生就是個錯誤,漸漸地,孩子自己也會認為是多余的,終身以自己的性別為恥;
還有家境不好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本身自己就有一種挫敗感,會對孩子寄很大的希望,如果孩子差,他們就會很丟臉,并且把這種感覺傳遞給孩子;
最后是父母很忙的家庭,因為辛苦,所以他們本身就有怨言的,而無暇照顧孩子,當孩子希望父母陪伴時候,父母會羞辱,口頭禪就是:我這么忙不都是為了你好,你真是不懂事.....
而我就出生在父母很忙,家庭條件又不好的家庭,從小我就必須要很獨立,不然就會被父訓斥。
我記得很清楚,每次鋼筆頭壞了,要換新的鋼筆又或者眼鏡度數上升了,要配新眼鏡時,都會被父親責罵,羞辱。
所以在我的成長環境中,能自己做的盡量自己做,在有了上面的寧可不要十萬定金,也不向家里人借錢。
還有一些家庭的父母,不懂得處理羞恥感,在外面受到羞辱了,回到家后,發泄到自己孩子身上。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們在充滿羞恥感的家庭中長大,通常也會變成以羞恥為中心的人,有著較低的自我價值和缺陷的感覺。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引發羞恥感的4種范式。
3.羞恥感的4種范式
一,無回應的愛,對他人的興趣沒有獲得足夠的回應。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吉蒂迷戀渥倫斯基,渥倫斯基對吉蒂也大獻殷勤,因此她拒絕了愛戀她的列文,當她滿心期待著渥倫斯基的求婚的時候,安娜出現了,渥倫斯基便把吉蒂拋至腦后,和安娜一起私奔。
這使得吉蒂蒙受羞辱,還為此還大病一場。
我喜歡你,你也很愿意跟我交往,我們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看電影,在我滿心歡喜地認為你會向我表白的時候,你卻告訴我,你只是把我當朋友。
我們想與所愛之人產生聯結,并且也能得到回應,這是我們天生的渴望。一旦我們的渴望變成了失望,沒能建立這種聯結,就會不可避免地感到羞恥。
會表現為:
愛傷,被拒絕,被藐視
不討人喜歡,或者不值得愛
丑陋,不夠光彩奪目,或者不夠健美)
缺乏男子漢氣概(缺乏女人味)
丟臉
多余(不受重視,或沒人關心)
不被理睬,或被怠慢
不重要,被忽視,補遺忘
二,排斥,沒有歸屬感
歸屬感是我們基因當中最深層的需求之一,我們天生渴望與別人聯結,如果遭遇到排斥,就會很羞恥。
比如:你的同事舉行的婚禮,她邀請了公司的其他人,卻偏偏把我忘記了;
有些老人,在單位任職的時候,經常有人給他辦事送禮什么的,一旦退休,由門庭若市變為了門庭羅雀,立馬便覺得失去了存在感。
還有一些身體上有缺陷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會感覺到:
像個局外人
很孤獨
格格不入
不受歡迎
被冷落,被排斥
很古怪,很怪異
不夠好,不重要
被回避
被忽視,被遺忘
三,非自愿的暴露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當我們無意這中在公共場合做出或者說出某事的時候,或者當我們與周圍的人相比明顯不中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產生這種非自愿的,意料之外的暴露感。
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小心放了一個響屁;
在公司開會的時候,被老板當眾點名批評;
在晚上聚會回家后,發現牙縫里塞了一截菠菜;
這種非自愿的暴露,會讓我們有羞恥感,
你會感到:
很尷尬
很害羞,很拘束
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很滑稽
你個蠢貨,傻瓜,混蛋
很窘迫
成了大家的笑柄
很愚蠢,很無知
很難堪,很無能,很笨拙
四,沒有達到目標,讓自己失望了
當我們未能達成目標,或者在競爭中落敗了,這種落差可能會導致自己失望,體會到強烈的嫉妒感和羞恥感。
比如,你精心準備了一場考試,感覺應該可以考出一個不錯的成績,并且還拍著胸脯跟同學們保證過,成績出來后卻得分平平;
在應聘一家公司的職位時,雖然滿懷希望,卻最終未能如愿;
還有我們每年開年都會給自己立下flag,但是年年都未能實現,
都會產生羞恥感。
你會感到:
失望,傷心,泄氣
挫敗,灰心
沮喪
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既懦弱,又沒用
笨拙,弱小,缺乏行動力
無能,不稱職
像個失敗者,一事無成
很軟弱,不自律,缺乏決斷力
4.羞恥感的3種防御方式
說完了羞恥感的4種范式后,我們來說說羞恥感的防御方式,分別是:回避羞恥感,否認羞恥感和控制羞恥感。
一,回避羞恥感
為了逃避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感到羞恥感的人,最容易做的就是回避。
比如:
逃避:找個地方躲起來,回避一切社交,聽歌,睡覺等等;
冷漠:冷漠以待,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對人或事無興趣、無責任感,把自己從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密切聯系中割裂開來,以超脫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種不以為然的、譏諷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成癮:沉迷一些成癮的行為,喝酒,藥物,游戲,來發泄情緒。
二,否認羞恥感
還有一種人,他們會選擇否認羞恥感。
比如:
理想化的虛假自我:活在自己理想化的世界里,不接受現實,看不見真實的自己,一輩子活在別人世界里。
優越感與鄙夷:這種人一般很自戀,他們看不到自己的脆弱,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來轉移他的羞恥感。
指責與憤慨:一旦他們的自尊受到挑戰,他們就會先來指責你,惱羞成怒。
三,控制羞恥感
既不能逃避,又不能向外發泄的時候,他們選擇控制羞恥感。
比如:
自嘲:在別人羞辱自己之前,先進行自我嘲笑,來避免更大的,無法預測的羞恥感,因為是自己制造的,受自己控制的,會相對舒服一些;
自我憎恨:不喜歡自己,經常性的自我批評,自我貶低,侵蝕自己的勇氣,讓自己寸步難行,不敢去冒險。
受虐:通過受虐,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而讓施虐者,害怕,難受,羞恥,來獲得一種道德譴責的權利。
5.治愈羞恥感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徹底治愈羞恥感,分三步:看見——接納——改寫
一,看見羞恥感
只有看見自己的羞恥感,才能作出改變。
我們可以:
從自己劇烈的情緒波動當中;
從自己重復性犯同樣的錯誤;
從自己經常性地陷入某種成癮行為;
來覺察到自己的羞恥感。
比如:
當孩子成績差不聽話的時候,我是不是感覺很沒有面子,很丟人;
當我不敢向別人求助時,是不是我認為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當我每次掙到錢時,就想方設法揮霍掉,是不是我內心深處就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很多錢;
當我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我認為是別人的話污辱了我;
當我不能在一段比較長的親密關系中時,是不是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告訴自己,我現在感覺到羞恥了,
當你覺察到的時候,癥狀已經減輕一半了。
二,接納羞恥感
(1)接受自己
我承認不完美,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
我理解自己的行為,原諒自己的行為。
我不再羞辱自己,包括批判自我,力求完美和與他人比較。
即使錯誤難免或選擇不當,仍要接納這樣的自己。
不再評判自己,指責自己。
(2)理解自己
如果你有羞恥感,沒關系的,
這個很正常,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羞恥感,很多人被羞恥感所困。
你可以把你的癥狀到搜索引擎上搜一下,你會發現很多人跟你一樣。
在這樣想過之后,你就不會孤獨,不會認為你被這個世界所排斥。
你就能夠理解自己,可以很坦然地接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3)真實的做自己
這是最重要的。
這是因為在羞恥感發生的時候,你會采取回避,否認,控制等防御方式。
當你越是控制就越嚴重,就像有個實驗說不要想一頭熊,你就會拼命地想一頭白熊。
比如:臉紅,如果你越是控制,你就越是緊張,越是臉紅。
索性,就讓臉紅一會兒吧,
當你不在意的時候,反而就好了。
這就要我們真實的做自己,表達自己,讓情緒的能量流動開,你就越輕松。
三,改寫羞恥感
前面的兩種方法,我們接納了情緒,接下去就要改寫羞恥感。
也有三個步驟:找到——質疑——改寫
(1)找到羞恥感相關的信念
我有缺陷(不健全,很蹩腳,是個錯誤,有瑕疵);
我骯臟(丑陋,不干凈,充滿污穢,不純潔,令人厭惡);
我愚蠢(笨手笨腳,可笑,瘋狂,混蛋);
我不勝任(不是足夠好,毫無用處,不稱職,無能,沒有一技之長);
我不值得愛(不被人欣賞,不被人看重,不被人關心,不值得擁有);
我活該被人拋棄(忘記,不愛,單獨留下);
我壞(糟糕,可怕,邪惡,可鄙,討厭,是垃圾);
我什么都不是(空虛,毫無價值,被人無視,沒人關注,不重要);
我活該挨批評(被人譴責,不被認可,遭到打擊);
我感到羞愧難當(尷尬之極,被羞辱,萬分窘迫,丟臉至極);
我軟弱(渺小,無力,孱弱,衰弱);
我不應該活在這世上(存在,占據空間)。
我自己當時的信念就是,如果向父母開口借錢,我就沒有出息,沒有能力,丟臉,給父母添麻煩,就是一個累贅。
(2)質疑
問自己4個問題,還是以我向父母借錢為例:
問:我從哪里學到的”向父母開口借錢就是一件羞恥的事“?
答:因為在小時候,家里既貧又忙,每一次向父母開口,都會被罵,被羞辱,為了避免遭遇更大的羞恥感,我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父母,即使不能做的事,也不麻煩父母。
問: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答:其實你已經長大了,他們不會像從前那樣罵你了,另外,你自己已經長大了,完全有能力償還的,作為父母,他們很還是樂意幫你忙,你完全可以試一試。
問:我有必要為此感到羞愧嗎?
答:現在很多年輕人買房,父母都會幫一大筆錢,而你只是暫時周轉幾個月,根本沒必要感到羞恥。
問:我真的有上面說的那么差嗎?
答:你其實已經很棒了,白手起家,不靠父母,就能買得起幾百萬的房子。
(3)改寫
最后一步,是我們把以前那些讓自己痛苦的消極信念,改換成讓我們快樂的積極信念。
還是以我自己為例:
在你小的時候,由于時代所限,大家普遍都窮,父母也沒有人教過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是沒辦法的,但是:
現在,我是一個成人了,我已經離開了父母,他們已經傷害不到我了,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現在,現在互聯時代,有很多這方面書和比較好的老師,我完全有能力治愈自己的羞恥感。
把那些,慣性的,應該的,沒辦法的信念統統替換,從而改寫人生。
著名作家李碧華說過:“墻高萬丈,擋的是不來的人。如果有人真的想要越過那座墻,他一定會去找門找窗,找一切可以越過它的途徑。”
也愿你越過禁錮你多年的心墻,找到自己的幸福。
結語
通過上面的方法,我相信你可以逐步治愈自己的羞恥感。
然而,最好的治療也不如提前預防。
我們可以防患于未然,不讓羞恥感近身。
教大家一個很實用的方法:“課題分離”。
這是由阿德勒提出來的,他認為,所有痛苦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只要做好課題分離,分清“這件事的后果是由誰來承擔”,人就能獲得幸福。
對于羞恥感,我們要做好的就是“分離”。
父母的羞恥是他們自己的,應該由他們來承擔,只要我們,不理會,不內化為自己的就可以;
我的羞恥感是我自己的,我要自己來承擔,不讓孩子來承擔;
如果別人非要把他們的羞恥感強加于我,只要我在心里不認同,不作出反應就可以,即相當于是還給了他們。
引用一位網友的留言來結束今天的文章:
假如你失敗了,那么這僅僅是你自己的失敗;
假如別人成功了,那也僅僅只是別人的成功。
你的成功不意味著別人失敗,別人的成功也不意味著你的無能
你的情感只是你自己的情感,別人的情感也只是他自己的情感。
你的事是你的事,別人的事是別人的事;
參考書籍《羞恥感》《超越羞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