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假期期間品讀了王緒溢博士的《數(shù)字時代的學與教》……
首先我堅信技術能夠改變課堂,在這個各行各業(yè)已經(jīng)都在加快腳步融入信息化的時代教育也應該要信息化。 正如共讀第一講中提到的“只要我們愿意相信,技術就會立刻讓我們的課堂得到長足的改善嗎?”很遺憾,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這是需要我們經(jīng)過刻意練習才能夠抵達的,那么首先刻意練習就要我們離開舒適區(qū)。離開舒適區(qū)是痛苦的過程,會有迷茫,會有困惑,會有質疑。因此開啟共讀,與大家一起研討反思,共同成長。
《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課堂》一講中闡述很明確:“21世紀教學必須讓課堂從教師中心轉變?yōu)閷W生中心,也就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實施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角色從站在講臺上諄諄教誨轉型為從旁輔導。隨著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升,習慣和同伴互動交流,再逐步將交付任務的難度提高,促成同伴問更緊密的合作,使學生參與、掌握,甚至能夠主導課堂的進行,教師則連漸轉型成為教練,擬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習方法,過程中只要從旁觀察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指出他們的錯誤,提示可以精進之處。這些轉變無疑對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的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沒有滔滔不絕怎么把精心備好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呢?沒有諄諄教誨怎么能放心讓學生動手操作呢?老師有太多的不放心,每節(jié)課苦口婆心,大汗淋漓后依依不舍離開教室,這是學生想要的課堂學習嗎?這樣能提升教育質量嗎?
“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能快”這教學中的哲學讓我撥開迷霧見到曙光——教師在課堂上占用時間少,學生時間就會變多;說的話少,學生說的就會變多;提示給得少,學生思考就會變多,進而深人。教師只準備必要、少量的教材內容,甚至完全不準備教材,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材料由學生來供應。開始時“慢”為后面的“快”打好基礎。教師唯有轉變教育理念方能控制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活動,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中心”的課堂。 “學生中心”的課堂,除了時間分布上教師講述的比重必須越低越好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否養(yǎng)成足夠的自學能力,以及與人協(xié)作的習慣。那么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從“教師中心”的課堂向“學生中心”的課堂轉變,希望在之后的學習中獲取可操作的策略,讓每名學生對于學習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教師應該把學生當成一個人來看,一個長期發(fā)展中的人來看,而不應停留在一節(jié)課,一個學期。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慢才是快”,教師不應只追求于快速的讓學生會解題,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應為追求進度而減少課堂活動的時間,前期的"慢”是為了后期的“快"打好基礎。當然,課堂活動也不是越多越好,一節(jié)課設計不超過3個好的活動,學生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活動才能夠由淺入深,學生才能帶來有質量的課堂生成,“對 有高階思維的形成,才能有效解決深度學習與課堂時長之間的矛盾”,即“少才是多”。印象最深的是共讀第三篇“改變順序,翻轉理念”,里面提到的數(shù)學老師上課的模式怎么那么的似曾相識。貌似很“探究”,其實學生都是順著老師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的走,看似學生參與度非常高,其實參與面并不廣。而通過改變課堂教學順序,課堂開始展現(xiàn)以全體學生為本的新貌,學生開始參與對話與思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碰撞,升級。對于自己的課堂,也學習這樣順序的改變,讓學生先進行探究,再通過小組活動歸納出規(guī)律結論,最后再遷移應用。唯有把數(shù)據(jù)、學生反饋和課堂氛圍融合起來綜合研判,才能實時做出相對較佳的教學決策。在一個個教學決策的過程中,其實老師就是在形塑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在貫徹個人的教育哲學,并且建立個人的教學風格。
信息化教學讓課堂更多變、更活潑、更接近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這一切都源于課堂上學生生成的數(shù)據(jù)。是數(shù)據(jù)使教師的教學更貼近學生,回歸以人為本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