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一開始,我拿到了《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給教師的建議40講》這本書,這注定了是個不平凡的假期。我度過了16年的學生生涯,目前是從教第三年,可以說已經渡過了新教師的“求生期”,已經站在了“思變階段”的起點,但是我卻非常茫然——自己接受了十多年的“教師中心”,也踐行了三年,如何邁入數字時代的“學生中心”殿堂呢?這本書的到來,可謂是點亮了我的思維。
作為一名新老師,我一直渴望求新求變,不要被固有的教學模式禁錮自己和學生的思維,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我一直沒有上出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當陳蕾老師問出“技術真的會讓教學變得更好嗎?”的問題,我當時給出的回答是“不確定”。因為我也曾嘗試過用技術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卻往往浮于表面,只剩下了“熱鬧”。現在,我的想法發生了巨變。
跟著陳蕾老師共度完第一模塊,我明白了,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如何使用技術的問題。要想真正上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學習技術,更要轉變思維。“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會快”讓我明白了一堂好課如何循序漸進地生成,如何獲得好的教材,甚至有時僅僅是調整了課堂的內容,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課堂轉型的三個階段”,讓我找到了方向,在剩下的寒假時間里我將試著好好備課,踏出“智慧教室學生中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