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請教什么是孝。先生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為先生駕車,先生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什么意思呢?
先生說:活著的時候,按禮的要求侍奉父母,死了,按禮的要求安葬父母,按禮的要求祭祀父母。
孟懿子:魯國大夫,三桓之一,仲孫(也稱孟孫)何忌。懿,是謚號。古時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用一個尊號來評定他的一生功過,稱為謚。他的父親孟僖子,曾遺命何忌學禮于夫子,是夫子早年的學生,后來夫子為魯司寇,主隳三都時,他帶頭抗命不從,所以后人一般不將其列為孔門弟子。
無違:夫子在這里只回答了無違二字,沒有具體說無違于什么,而孟懿子聽了后也沒有再問,夫子擔心他不能領悟,所以才有了下面與樊遲的對話。無違,不少學者分析,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層,不違背父母之命,這樣理解比較簡單,也是孟懿子最能理解的意思,但不是夫子想表達的意思。第二層,不違背禮節的侍奉父母,這是夫子想表達的意思,可以根據上下文確定。第三層,后人又進一步闡述,以為夫子不僅僅是在談孝,更有忠君不違禮的意思,因為當時魯國三桓僭禮,所以夫子對以無違二字,而深警之,有一語雙關的意思,這樣理解也可以,但倒底有沒有,我們無從下論。就解說而言,一般多采第二層意思。
樊遲:孔子弟子,名須,字子遲。一般認為比夫子小四十六歲。
御:駕車。
孟伯:即孟懿子。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請教什么是孝。先生說: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擔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仲孫彘,武是謚號。
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因為對其字的理解不同,從而有三種解說。一說,其作父母解,這樣,則解說為(子女)為父母的疾病擔憂。一說,其作子女解,子女平常應該謹慎持身,使父母只需擔心是否生病,而無它憂。一說,其仍作子女解,父母愛子女,無微不至,常憂子女得病,子女能體會父母之心,在平時生活中更加小心謹慎,如此為孝。一說欠合理,另外語法上也有欠缺,三說多迂回,二說比較合理,此處采二說。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請教什么是孝。先生說:現在的人認為能養活父母就是孝。至于犬馬,一樣有人養活。如果對父母沒有敬愛之心,又有什么分別呢?
子游:姓言名偃,吳人,小夫子四十五歲,夫子晚年弟子。
今:如今。
至于:一般作就是、即使解說。楊伯峻先生認為這個至于與《孟子 告子上》的“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中的至于用法相似,可解為談到、講到,不譯也可以。
犬馬皆能有養:此句有兩種解說。一說,犬守御,馬代勞,也能侍奉人,是犬馬也能養人,人能養活人,若不加以敬,便和犬馬的養活人無所分別。一說,犬馬由人養活,父母也由人養活,若不加以敬,則養父母如養犬馬一樣無所分別。雖說兩解都通,但前說較牽強附會,畢竟犬馬由人役使,非自能服侍養活人,故采后說。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請教什么是孝。先生說:難在子女的容色上。有事情,讓年輕人去操勞,有酒食,先讓長者吃,這就是孝嗎?
色難:有兩種解說。一說,子女侍奉父母的容色要做好,是件難事。一說,子女難在承受父母的顏色。前說是子女之色,后說是父母之色,兩說都通,但既然是問孝,當偏重于子女之色,所以采用前說。
弟子:年幼的人。《論語》中提到弟子的地方有七處,其中兩處是年幼的意思,五處是弟子門人的意思。
先生:年長的人,也有認為是父兄的意思,也通。
服:操執。
饌:飲食、吃的意思。
曾:竟、乃。
[愚悟]
以上四章是眾人問孝于夫子,又正好連篇,所以合為一解。四人同樣問孝,但夫子回答各不相同。有學者以為,這是針對各人的缺點和短處回答的。告訴懿子的,是孝之大道;告訴武伯的,或是因為武伯多令人擔憂;告訴子游的,是子游能養父母而或失于敬;告訴子夏的,子夏于父母或少溫潤之色。但倒底其人其事已不可盡知,所以謹當猜想。也有學者以為,可能是各人因事而問,只是《論語》未記其事,只記其答,這也只是猜事,不獲其詳。不過從以上四章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夫子之教,是因人而施,因事而施的。
孝,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石,這在前面已經講過,那為什么要盡孝呢?理由或許有千千萬,但一首《蓼莪》,盡解其意。原文錄下,以備參考: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那么四章都在問什么是孝,孝究竟有沒有什么準則呢?孝,以主敬合禮為本,只有內有敬重之心,而外有合乎禮的行動,才能夠真正稱得上孝。雖然現在不比以前,規定性的禮節已經少了許多,但基本的一些還是有的,我們應該好好遵守。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那顆敬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