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主要論述了為政、教化、學習、修養(yǎng)、以及孝道等方面的內(nèi)容。本篇共分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先生說:(當政者)用德來治理國政,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所而其他星星井然有序地環(huán)繞著它。
政: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
德:得也,行道有得于心而不失者,叫做德,是心與行為處在某種水平的一種評價。
北辰:北極星。古人以為北極星是天之中樞,是不動的。實際上它的位置還是有變動的,只是人的肉眼難以察覺而已。
所:位也,即位置。
共:拱也,音也同拱,向著,圍繞的意思。
[愚悟]
為政以德,這句也有人解說成:治理國政以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為主。這樣也通,但個人以為,以德治人是以德修己的更進一步,而且同樣也包含以德修己之意。試想不修己德而想要以德治人,何人能服。那是本未倒置,怎么可能能讓眾星拱之呢?所以此處采用以德治人說。
政治,是孔門學問的終極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是做人做學問的最終目標。而這一章又揭示了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德。修己德而后德人,如此治國,可以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務者至寡而能服眾。歷朝歷代,自己有德的人,人心莫不所向,而又能德人者,人心莫不所服。
在治國這個問題上,現(xiàn)在很多人說要法治,不錯,法治不可或缺,是底線,但德治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方法,我們應該堅守法治,追求德治。人,難道不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嗎?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先生說:《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詩》三百:《詩經(jīng)》總三百零五篇,這里說三百是舉大體之數(shù)。
蔽:概括。
思無邪:此句出自《詩經(jīng)》魯頌的《駉》篇,原句中的思作語辭用,無實際意義。于是此處有兩種解說。一說,思同《詩經(jīng)》用法,無義,無邪,直義。一說,思作思想解,無邪,純正義。夫子引詩,多用引申義,不必太拘泥于原文,所以譯文取后說。
[愚悟]
《詩經(jīng)》三百篇的作者,無論是忠臣直士,癡男怨女,都是真情流露,直寫衷情,毫不做作、虛偽。作品雖然有贊美、譏刺、正變之別,但都是勸善懲惡之作,后世人讀之思之,皆能有所領悟,得性情之正,而歸于無邪。所以夫子引用“思無邪”一言概括,盡得其義。
此處我們再引用兩位古代大咖的話,進一步拓展一下思維。
程子說:“思無邪”者,誠也。大意是說“思無邪”是至誠至真的意思啊!
范氏(范祖禹)說:學者一定要抓住關鍵,抓住了關鍵就能守住要領,守住了要領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廣博的知識。經(jīng)禮有三百,曲禮有三千,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毋不敬”。
起于論《詩》,達于述《禮》,可謂告諸往而知來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