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鄒憬、王盛元《論語通解》為通解,綜合參考楊伯峻《論語譯注》,新編諸子集成之《論語集釋》,南懷瑾《論語別裁》,《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
五: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六: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七: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八: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通解:
五:孟懿子問何為孝,孔子說:“不違背禮為孝。” 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孟懿子問我何為孝,我對他說,不違背禮為孝。”樊遲問:“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時,應以禮侍奉他們;他們去世后,應以禮予以安葬,以禮祭祀他們。”
六:孟武伯問什么是孝,孔子說:“讓父母親只為子女的疾病擔心。”
七: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今所說的孝,是只要能養活父母就可以了。即使是犬馬都能得到人的飼養,若對父母不尊敬,那養活父母同飼養犬馬又有何區別呢?”
八:子夏問何為孝。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每次都能露出和氣的臉色是件難事。有事要做時,子女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受,這樣做就能認為是孝嗎?”
筆記:
孝,古字為(上“爻”下“子”)。從爻,從子,效也。爻: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
這里孔子連續說了“孝”的四個要求,或者是是表現。
為什么說為政要說孝?很簡單,從周以下,除了唯法是從的秦以外,幾乎每個朝代都是標榜以孝治天下——孝是治理天下的一個手段,一個基本要求!
漢晉之間,有不少青史留名的名臣是“孝廉”出身。查查歷代君主皇帝的謚號,即使如漢獻帝、唐僖宗、明武宗(游龍戲鳳中的正德)、還有嘉靖、萬歷這些史書上出了名的無能、荒唐皇帝,謚號中都有一個“孝”。
謚法: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于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干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雖然孝在謚號中用的很濫,但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社會基本道德要求。
這里孔子針對不同的人,對孝做了四種不同的解釋。
《四書章句》:程子曰:「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對孟懿子,說無違。違,《論語譯注》:“……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為什么要對孟懿子說“無違”?孔子曾在魯國當政,其時正是三桓架空公室的時期。孔子搞了個墮三都行動,就是為了打擊三桓勢力。孟懿子正是“三桓”之一的孟氏。對于三桓橫行魯國,架空公室的違背德禮的行為,孟懿子來問孝,孔子自然會用“無違”來回答。孟懿子這算是自取其辱了。
不過奇怪的是,為什么孔子會對樊遲做這番解釋?樊遲興趣廣泛,除學道德、文章,還曾向孔子問“學稼”和“學為圃”,受到孔子“小人哉”的斥責。從各種資料看,樊遲雖然跟隨孔子學習,但是他的興趣愛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務實的務農為圃這些孔子認為的鄙事,因為孔子本身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嘛。可能樊遲反應比較慢,但是也是內秀之才,所以,后世才會將其尊為“樊子”。孔子應該也看到了樊遲的鈍慢內秀,因此雖然氣急了也罵他“小人”,但是實際上對他還是寄予厚望的,所以在這里才跟他說孝,而且,這里說的孝不是具體的行為,而是孝的總綱!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跟樊遲解釋孝,是“打丫頭罵小姐”,認為孟懿子理解不了“無違”的意思,希望樊遲傳話給孟懿子,只怕有點太小看孔子,太小看樊遲了。孟懿子作為三桓世家之主,孔子這么明顯得話,甚至是赤裸裸的諷刺,他哪里會不明白?
孟武伯,沒有更多的資料說明他的經歷,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這么告訴他,是想讓他關心民間疾苦,不要干出“何不食肉糜?”的蠢事來,做一個合格的家主,做一個魯國有用的大臣。這倒是不錯。可能當時孟武伯有點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孟懿子多次向孔子透露過對這個兒子的失望和抱怨吧。雖然孔子認為作為三桓之一的孟懿子是”違“,但是從朋友和角度上,孔子還是勸孟武伯讓他爹省省心,好好干事。
因孝比出犬馬之養,這里孔子對子游的責備已經是很嚴厲了。可能子游不管是因為經商還是游學傳道或者是做官,都是常年在外,極少回家,都是每個月寄錢回家給父母用。這里孔子就說了,讓父母吃喝不愁就是孝了,那狗還知道往家里拉根骨頭,馬也會銜把草回廄呢。真正對父母的孝還得回家看看啊!
子夏可能是一個比較孤傲的急性子,因此雖然伺候在父母身邊,但是脾氣上來了,可能也會在父母面前拉長個大臉。因此,這里孔子也對子夏做了批評。
這里孔子對不同的人對孝做了不同的解釋,有總綱,有細則,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其實,孝,終歸是個“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也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對待尊長。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上這個孝也就有個大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