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本文約需要消耗您4分鐘。)
一、GTD
說到時間管理,GTD是繞不開的話題。實際上,目前時間管理的一系列方法其實都是以GTD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只不過不同的人對它的稱呼有所不同。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GTD并不是一項創新理論,它本來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但是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它的存在。
直到David Allen把它重新梳理一遍,形成一套流程化的、可操作的效率系統,并稱之為“Getting Things Done”,GTD這才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追捧。
David提出的GTD模型,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組成部分。
橫向的五個步驟:收集(Capture)、整理(Clarify)、組織(Organize)、回顧(Reflect)和執行(Engage),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務管理方法。
簡單地說,就是把所有分散你注意力的事項都集中到一起(收集),然后從中梳理出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整理),并按照事件的場景、用時、類別等特點分門別類地安排到日程和清單里(組織),每隔一段時間重新檢視一下這些日程和清單(回顧),選取合適的事項去完成(執行)。
而縱向的六個層面:行動(目前正在做的事)、項目(短時間內的一項任務)、責任(根據身份擔負的責任范圍)、目標(近1年要達成的目標)、愿景(3到5年想要達成的目標)、宗旨及原則(個人的價值追求和人生準則),則是建立在橫向事務管理基礎上的人生規劃方法,正是因為有這么一套縱向的人生管理方法,才使得GTD成為一套入門簡單、精通困難的時間管理系統。
David在他的書中說,他盡量把GTD的框架和模型簡單化,好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運用。但是,同時他也強調,GTD的方法雖然簡單易行,可是其中的門道還是很深的,值得不斷地去實踐和研究,所以GTD才能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實現方式,并成為長盛不衰的時間管理方法。
二、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理念,是很多成功人士倍加推崇的行為準則之一。
對這一觀點進行全面論述的,是美國管理學大師Stephen Covey,他在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了要事第一的個人事務管理原則,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就叫做《要事第一》,更加系統地研究這一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GTD的提出者David并不是太贊同要事第一的原則,他認為對待所有的事情都應當一視同仁,而不應當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去人為地設定優先級。
而Stephen在談要事第一的原則時,同樣也提出了管理個人事務的五個步驟:確定角色、選擇目標、安排進度、逐日調整和付諸實踐。
我們其實并不用去管他們倆誰的觀點對,誰的觀點錯,我們只在乎哪個更管用。
事實證明,GTD和要事第一并不是相互沖突的,相反,如果能夠把這兩個理論融會貫通,絕對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另外,要事第一還有一個很著名的說法,叫“吃青蛙”。
這是由美國職業發展培訓大師Brian Tracy提出的概念: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只青蛙的話,那么你會發現今天就沒有什么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先解決重要的、困難的任務)。
有人將上面的GTD稱之為土豆(To Do),結合下面馬上要講到的“番茄工作法”,編了一個口訣:番茄土豆燉青蛙。
雖然畫面感有些不友好,但是卻說明了提高辦事效率的一套核心方法:用番茄工作法把日程表和清單中重要的事情做完。用好這個口訣,事半功倍絕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三、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你可能沒聽過時間管理,但是你不太可能沒聽過鼎鼎有名的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足夠簡單,簡單到根本就不需要解釋: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有誰看不明白嗎?
更為重要的是,這么簡單的一個方法,卻能夠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這才是番茄工作法流行這么久的原因。
前面提到了“番茄土豆燉青蛙”,這說明番茄工作法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處理比較重要的事情。它能夠讓人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力,盡情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
所以,你如果把番茄工作法用在休閑娛樂或者是簡單的、不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適得其反了。
實際上,番茄工作法看起來簡單,它的背后也有很多原則和使用技巧,需要不斷底摸索和實踐。
記住,善用番茄鐘,提高效率不是夢。
四、時間四象限
時間四象限的概念,也是出自Stephen Covey“要事第一”的觀點,之所以要把它單拎出來說一說,是因為它足夠重要,重要到能在時間管理的范疇中獨占一席之地。
根據時間四象限理論,我們生活中的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大致可以劃分為四類。
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需要立即去做,耽誤不得,比如去看醫生。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有計劃地去做,而且是越早去做越好,比如為一個月后的演講準備一篇演講稿。
第三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盡量少做,比如看一個大家都說爛的電影。
第四象限,不重要但緊急:盡量不做,不要讓它耽誤你的要事,比如接一個無關緊要的電話。
時間四象限法則是要事第一原則的延伸和擴展,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幫助我們直觀地看到自己“忙盲茫”的原因所在。
它就像一道X射線,你把自己工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擺出來,用它一照就能發現問題。
同樣,在管理個人事務的時候,如果能夠按照時間四象限法則來進行安排,將會使自己的效率極大地提升,從而達到掌控時間的目的,而不是總是被時間趕著走。
五、時間統計法
我們經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你可能會把每天花的每一筆錢都記個賬,可是你有想過去把你每天花的時間也記個賬嗎?
有個人就是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是56年,歷經戰亂、喪子、疾病等等磨難,也不曾中斷過一天,直到去世。
這個人就是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柳比歇夫。
一個昆蟲學家為什么會在時間管理的領域出名?就是因為他一生都在堅持記錄自己的時間消耗。
他會把每天在每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都記錄下來,并且每隔一段時間進行統計和分析,找出優勢所在和不合理的地方,以此來不斷改進工作方法。
靠著這個時間統計的方法,他一生之中發表了70余部學術著作,這還不包括他寫過的不少科學研究論文和回憶錄。一個昆蟲學家,著作比專業的作家還要多,不得不令人佩服。
所以,時間統計法常常會被冠上他的名字: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就這樣,一個昆蟲學家成了時間管理的大師。
時間統計法目的,是找出無端消耗個人精力的“時間黑洞”,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
同時,堅持長時間運用時間統計法,也可以獲得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也就是說,遇到一件事情,你就能夠很精確地預計需要花多少時間去完成它,然后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現有的時間去安排事務。
這就好比你買東西買的多了,就能預估一件商品的價格,然后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選擇合理的消費。
以上就是時間管理經常用到的五大理論,理解并學會運用這些理論,是掌控時間的基本功。
End.
感覺有用的朋友請關注系列文章:
掌控你的時間|工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