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本文約需要消耗您2分20秒。)
在《掌控你的時間|理論篇》中提到目前流行的時間管理方法,絕大部分都是以GTD理論為核心的。所以,接下來要講的,就是建立在GTD的模型之上,融合了其他四大理論的時間管理方法。
因為GTD理論包括橫向的事務管理和縱向的人生規劃兩個層面,我們就先從基礎的事務管理方法入手,踏進時間管理的大門。
一、收集
所謂“收集”,并不難理解,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全部都收攏歸集到一個指定的地方——“收集箱”。
這個收集箱可以是有形的,比如一個工作籃或者一個大紙箱;當然也可以是無形的,只要幾張白紙或者一個記事App。
David在他的GTD模型里面,說收集分為清空環境和清空大腦兩個部分。
清空環境:把辦公室、家里、宿舍等等需要處理的物品全部收集到收集箱中,比如文件資料、圖書雜志、書稿作業甚至是要洗的衣服、待刷的碗筷等等,反正只要是你一看到它就會想到有事情要做的東西都要收集起來。
清空大腦:找一個安靜的、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和地方,拿出一張白紙,寫下你能想到的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從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到環游世界、太空旅行,不要去管能不能做到,只要有一個想法蹦出來分散了你的精力,別跟它客氣直接記下來,直到你的大腦里再也想不出什么要做的事情為止。(根據某時間管理講師的統計,至少要寫50項以上。)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根本用不上清空環境這一步,因為很多人還沒有忙到堆滿了一屋子事務記不起來的地步。單獨運用清空大腦就可以把事情集中起來。
比如你有一份報告還沒有完成,你大可不必去把半成品的稿子拿到箱子里,只需要在紙上記下“完成報告”就可以了。
說到這里,你知道為什么要做收集嗎?
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是CPU而不是存儲器,是RAM而不是ROM,是用來思考的而非記憶的。
如果你的大腦里存了亂七八糟的一堆事情,那么當你需要思考的時候,難免就會出現精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的情況。這和電腦手機開多了軟件反應變慢甚至死機是一樣的道理。
而你寫滿事情那張紙就相當于是一個外部存儲器,收集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大腦這個CPU里面不重要的數據傳輸到外部存儲器中,從而提高大腦的運行效率。
那么當你實在是想不出來有什么事情要做怎么辦?有沒有辦法把這些隱藏在大腦中的事情揪出來?
當然是有。David和Stephen都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
David的辦法是,列出一個引子清單,通過這個引子清單清空大腦中隱藏的想法。但是他這個引子清單實在是太詳細、太冗長了,不太適合我們普通人使用。
而Stephen的方法就相對簡單易行一些,他在闡述要事第一的理念時,就提到了個人事務管理的五個步驟,第一個步驟“確定角色”就是清空大腦的好方法。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在不同的角色之間切換,在家里你是父母、孩子,在學校你是老師、學生,在單位你是上司、下屬。
而每個角色都有專屬的職責,“確定角色”法就是讓你一次站在一個角色的視角,審視你要做的事情,這就避免了大腦中一團漿糊的情況。
根據“確定角色”法,你可以在紙上大致畫上這樣一個表格:
父親 | 老師 | 個人 | …… |
---|---|---|---|
給孩子買生日禮物 | 備好下一節課教案 | 學習思維導圖 | …… |
帶孩子去游樂場玩 | 準備單元測試題 | 讀《論語》 | …… |
參加孩子家長會 | 錄一節微課 | 寫《要事第一》書評 | …… |
…… | …… | …… | …… |
隨著這個表格不斷被拓展,你大腦中隱藏的事情會一個接一個地被揪出來,清空大腦自然就不成問題了,收集階段也就可以輕輕松松搞定了。
二、整理
當你把一張紙寫得密密麻麻的之后,你覺得接下來應該干什么?
“當然是整理啦!”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答案。
所以說,GTD的方法并不是高大上的,它完全遵循著做事的自然規律和我們的思維邏輯,即使你不知道GTD,你也有可能一直在運用它。
經過收集階段,你肯定已經列出了許許多多、雜亂無章的待辦事項。面對這么繁雜的任務清單,怎么整理才最快、最有效果呢?
David給出了一個非常厲害的殺器:4D原則。
所謂4D原則,是指不做了(Delete)、馬上做(Do)、委托做(Delegate)、和推遲做(Delay)。
Delete:有些事情呢,經過你再次思考,覺得不用做或者不想做了,那就直接劃掉就完了。
Do:在你收集的事項里,凡是兩分鐘以內可以做完的事情立即去做。比如你的事項里有一個“洗衣服”,把臟衣服放進洗衣機、倒上洗衣液、按下“開始”按鈕,兩分鐘之內絕對可以做完,那就不要遲疑,立即去做。
Delegate:在那些兩分鐘之內做不完的事情當中,又有一些事情是不需要你親自去做的,比如你寫了一件事“捅下水道”,這件事你只需要打個電話給專業的人,然后等著他來做就行了。
Delay:還有一類事情呢,是需要你自己去做但是兩分鐘肯定又做不完的。這一類的事情就暫時不用管,留待下一步處理。
感覺有用的朋友請關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