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本文約需要消耗您4分10秒。)
一、組織
經過上一步的整理,你的待辦事項應該精簡了許多,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安排,這些事情就是被打上Delay標簽的那些,“組織”這一步,就會專門為這些事項安排去處。
在這一步,我們要用到兩個工具:日程表和清單,兩個概念:項目和情境,以及一個原則:下一步行動。
1. 日程表和清單的正確用法
日程表和清單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在用,但是用的方法對不對呢?你可以自己對照一下。
- 日程表:日程表里面只能記錄3類事項,確定日期的事項、確定時間的事項、當天需要看到的信息。凡是記到日程表上的事,都是“硬指標”,沒有極特殊的情況是絕對不允許變卦的。例如學生們的課程表、上班族的會議安排、背包客要趕的火車以及剁手黨期盼已久的購物狂歡節。
清單:所有沒有確定時間限制的事項,都要用清單來管理。列在清單中的事項,首先按照時間四象限理論標注出緊急的事情,優先安排時間處理掉。
情境:在清單中,還有很多不那么緊急的事情,安排時間的話會有一些難度,這時候用情境來管理是再好不過的了。情境包含三個要素:在哪?有多少時間?身心狀態如何?比如說你在上班的地鐵上,大約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車上很擠沒有搶到座位。如果你提前設定了一個叫做“地鐵”的情境,然后把那些能夠在地鐵上做的事情都歸到這個情境當中,例如“聽喜馬拉雅上的時間管理課程”。那么這個時候你打開清單,找到“地鐵”情境,從中挑出一件事情就可以開始做了。同樣的道理,你還可以設定諸如家、辦公室、候機廳、飛機上、吃飯、洗澡等等情境。情境管理,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的整塊時間以及碎片時間,所以,在你的清單體系中,一定要記得加上情境。
- 將來也許清單:這是一個清單的子類別,拿出來單獨說說的目的,是因為它很特別,也很有用處。假如你真的在收集階段寫下了“太空旅行”這個事項,而在整理階段又沒有把它刪除掉,那么最后這個事項就會留在你的清單上,那么你打算怎么去安排這件事?寫到日程表里,肯定不行;設定一個“太空”的情境?好像也不太合適。這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將來也許清單,那就不用操心了,直接丟進去就行了。將來也許清單不是垃圾箱,而是“夢想罐”,里面放的大多都是你想做但是目前又沒有條件去做的事情,但是一旦條件成就,你就可以把它再拖出來搞定就可以了。
2.下一步行動和項目的配合
日程表也好,清單也罷,上面記錄的所有事項都必須具體到下一步行動,不能模棱兩可。
比如你要寄個快遞,就不能單單寫個“寄快遞”。
你這樣寫,意思是自己去寄還是讓人上門取件呢?
正確的做法是記下“騎車去XX快遞寄件”,或者是“打電話給XX快遞取件”。
之所以這樣做,還是為了減輕大腦負擔,當你看到“寄快遞”時你還需要思考怎么個寄法,但是你看到后面兩個清單時,就不用再去想怎么做了,直接照著做就行了。
David提出的這個“下一步行動”的原則,有點像是宇航員或者飛行員用的緊急操作規程,當他們遇到緊急情況時,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只能一步步地按照操作規程去做。
那么這個操作規程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非常具體,二是完全正確。
即使你不是飛行員,你也應該見過飛機上的緊急出口、公交地鐵上敲玻璃的小錘子、大樓里的火警緊急按鈕等等,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地方,你會發現上面的提示都是非常具體的下一步行動,當真的出現緊緊情況時,你不需要思考也能夠立即知道怎么做。
在你自己的清單系統上也運用這一原則,效率怎么可能還提不高。
有很多事情是一步行動做不完的,那就分步驟去做,然后把這些步驟歸納成一個“項目”。所以,項目其實就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下一步行動組合而成的。
例如你要去學車,那一步肯定是不行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建立一個“學車”項目,在這個項目之下,寫上一個個下一步行動:
上網查找評價好的駕校及教練;
打車去XX駕校報名;
下載學車App練習科目一;
打車去XX駕校參加科目一考試;
……
這樣的一個“學車”項目就是一個完整的操作規程,你不僅可以毫不猶豫地按照其中的步驟去做,而且你還可以把它分享給你的家人、朋友,幫他們節約不少思前想后的時間。
二、回顧
通過前面三步,你應該已經得到了一個具體的、可行的事務清單,在執行之前,你可能需要瀏覽一遍,好讓心里有個數,這就是回顧。
回顧分為每日回顧和每周回顧。
每日回顧:每天不定時地查看你的日程表和清單,提醒自己接下來要干什么。
每周回顧:每周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段,找一個不會被打擾的地方,先整理一下本周的任務,然后再來一遍收集——整理——組織的步驟,保持大腦處于清空狀態,同時安排部署好下一周的任務。
三、執行
以上的四個步驟,都是在為這最后一步做鋪墊,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在執行時,要遵循要事第一和時間四象限的原則,優先處理緊急的事情,然后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到重要的事情上。
具體的辦法,就是根據當前的情境來選擇合適的事情去做。
比如你現在已經到了辦公室,開始上班了。這個時候看一下“辦公室”情境清單,從里面挑出最重要的一個“寫完XX項目報告”,記下開始時間8:30,然后打開番茄鐘計時。經過4個番茄鐘之后,你的項目報告完工了,記下結束時間10:30。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夠連續用完4個番茄鐘,因為一旦有干擾,番茄鐘就要作廢。
導致番茄鐘作廢的干擾有兩種:內部打斷和外部打斷。
內部打斷:在使用番茄鐘工作期間,你可能經常會冒出一些別的想法,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在寫項目報告的過程中,你突然想起要跟一個客戶說明一件事情。如果這個事情比較急,那么就放下手頭上的報告,拿起電話趕緊說吧,同時番茄鐘作廢;如果不急呢,就在紙上記下一個“給客戶打電話”,然后接著寫報告。
外部打斷:更常見的情況是,當你在認真寫報告的時候,老板會叫你過去開個會或者是交待一項事情,那沒辦法,番茄鐘作廢,去唄;但如果是同事想跟你商討一個不太緊急的事情,那你就可以明確地告訴他:“稍等一下,我一會兒跟你說。”然后番茄鐘繼續。
通常情況下,內部打斷超過10秒、外部打斷超過15秒,當前的番茄鐘就可以作廢了。
因為番茄工作法的內涵就是要求高度的集中精力,頻繁的、長時間的打斷,精力怎么可能還集中,精力不集中番茄鐘自然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是在開始番茄鐘之前徹底地清空大腦,二是要跟你身邊的人溝通好盡量不要來打擾你。
另外,要堅持記錄自己做每件事情的時間,原則上凡是超過5分鐘的事情都要記下起止時間。哪怕你當時忘了記,回過頭來也要補記上大致的時間,例如下表。
開始 | 結束 | 事項 | 備注 |
---|---|---|---|
7:00 | 7:15 | 早餐 | |
7:18 | 7:56 | 上班路上 | |
8:00 | 8:30 | 整理辦公桌 | 補記 |
8:30 | 10:30 | 寫項目報告 | |
…… | …… | …… | …… |
時間統計看起來是一件很無聊、很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當你堅持的時間足夠長,你就可以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時間都去哪兒了?”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重新定義你的一生。
到此為止,《掌控你的時間|理論篇》講到的時間管理五大理論在事務管理方面的運用方法就全部講完了。
有理論,沒有可行的方法不行;有可行的方法,沒有行動還是不行。
理論也好,方法也罷,都是別人的,只有自己去做了,才會變成自己的。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構建出最適合自己的事務管理體系,內化于心的才是最高級的。
End.
感覺有用的朋友請關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