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學不好生化就要多交智商稅。曾經被膠原蛋白美容、高科技多肽技術、食物相克等等“理論”左右,耗費了大把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在偽科學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的折騰著。感謝王興國教授的營養特訓班挽救了我,讓我迷途知返,對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然。第一講《蛋白質通論》,主要講了蛋白質的“前世今生”、理化特性、生理功能、營養價值等。
膠原蛋白進到消化道后經過胃、腸等消化液的洗禮最終是以氨基酸的形式出現,失去了膠原蛋白原有的結構功能,之后再被組裝成什么,或者還能不能用上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吃膠原蛋白并不能美容,而且膠原蛋白還不是優質蛋白,缺少一種必需氨基酸,吃它還不如吃點雞蛋、牛奶、肉、豆制品等。另外,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物質,根本不能通過皮膚進入到皮下組織,即使分解為多肽,個子還是太大,不能被透皮吸收。所以外用膠原蛋白也沒有什么卵用。
眼下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流傳已久的柿子不能和牛奶/酸奶/螃蟹等一起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可以用生化理論來解釋的。仔細分析發現,牛奶、酸奶、螃蟹等其實都是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進到胃里在強酸的環境下會變性,形成絮狀的沉淀物。而未完全成熟的澀柿子里含有大量單寧,在胃的強酸環境里,單寧結構中帶負電荷的羥基極易與變性的蛋白質里帶正電荷的氨基發生反應,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也就是所謂的胃柿石,不過這種情況常見于有胃排空障礙的人,也就是說正常人很少有類似情況發生。終于可以放心大膽的吃柿子啦!
關于姜撞奶也可以用蛋白質通論這一課來解釋,為什么加熱的牛奶與姜汁混在一起能變成凝固裝的奶呢?原因就是,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姜汁尤其老姜含有大量蛋白酶,蛋白酶的作用就是分解蛋白質,把蛋白質分子中的某些特定的鍵打開,使得各蛋白質或多肽片段有機會互相結合,重新組合,連成一片,而加熱使得蛋白質凝固,就得到了所謂的姜撞奶。有些人做姜撞奶沒有凝固,把未凝固的奶拿到微波爐里稍一加熱就成功的原因,也是利用了加熱使得蛋白質凝固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