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成西九
||? 東哥說職場? 今天是日更第78天
001
小張和阿君是同一個部門的同事,他比阿君還要早一年上班,所以他應該是阿君的師兄才對,平時的工作其實他們也差不了多少,畢竟大學四年可不是白上的,而且小張一直還是學霸型的人,從小自認為智商是高人一等的。
一次公司發起了一個演講比賽,小張和阿君都報名了。結果一路比賽下來,小張在半決賽時被淘汰下來了,而阿君卻以壓倒性的勝利挺進了決賽,并且順利拿到了冠軍。這讓小張非常的不解,但回家以后小張仔細地把阿君的幾場比賽反復看了幾遍,他發現了阿君的與眾不同。在阿君的演講稿中有大量的名人名言并引用了大量的國學,這讓小張對阿君刮目相看。他終于明白了,平時埋頭看書的阿君經常看的傳記和國學書籍在這次演講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002
記得王明夫老師曾經在他的書中說過,態度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而無論是態度,氣度還是底蘊的厚度,其來源主要路徑之一就是閱讀。
現在的社會中一度是“成功學橫行,雞湯四濺”。相信央視連著兩期的《中國詩詞大會》給蕓蕓大眾帶來了一縷知識的春風,特別是帶動了國學和古詩詞的復興。成功學很激勵,但回去后你還是不知道如何做。喝雞湯很舒服,但長久下去就會營養不良。所以閱讀什么樣的書就真的有很大的區別了。輸入決定輸出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說,看經典原著看不懂呀,看著就瞌睡呀;學國學,太無味了,生搬硬記有意思嗎?那么反過來我們思考一下,為何這些原著和國學會流傳至今呢?我經常會和人講舒適區的問題,現在還是一樣,越是你讀不懂的書,才是你最需要讀的書,多讀幾次就懂了。人生就是這樣,永遠重復著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只是成功者需要經歷無數個不懂到懂的過程,而你一生卻只是經歷過數得清的幾個不懂到懂的過程。或者人家從不懂到懂需要3個月,而你卻需要3年,數量有差異,效率也有差異。這就是差距。
記得有一位作家是這樣描述讀書的:“就依自家所好,想辦法消閑,可與同道飲黃酒,或串門子道短長,或網開一面與人對弈,或入歌廳卡拉OK……但諸多妙法均有局限,須有物質,須有黨朋,須有這方面的技藝和興味。若首無物質,次無黨朋,又無技藝興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書乞援。不管是什么書。只要讀下去了,凝滯的時光,便如澗底的暗流,兀自流走。”讀書總是引人向善,豐富智慧,激發思考。
那么,在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中究竟應該讀什么樣的書呢?我僅以個人的見識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與感受。同時,我也是一個正走在讀書路上的平凡人,希望與大家一起在讀書的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003
第一、國學類書籍
為什么我把國學類的書籍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5000年傳統文化沉淀呀,這可是國粹。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是來自上海復旦附中16歲的才女武亦姝。大家給她的最高榮譽不是什么冠軍,而是被網友稱為“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武亦姝的成功既有個人的努力,家長的支持,也有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學校的自制教材的輔導。上海每年舉辦市民文化節,有“中華古詩詞大賽”,還有專門的市民詩歌節。該校校長吳堅和語文名師黃榮華主編的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在復旦附中和語文課本同為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考綱要求。
我前一段時間寫的文章《向閱讀9萬冊書的偉人毛澤東學習,如何讀書》里大家看看毛澤東是如何讀書的。從最基礎的八股文到經、史、傳、記全部讀過。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六言雜字》、《水滸傳》、《隋唐演義》、《尚書》、《周易》、《左傳》、《公羊春秋》、《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深厚 的國學基礎,使他最終不僅成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還成為一位大氣磅礴的國學大師。
試問我等,以上書籍我們讀過幾本呢?16歲的武亦姝會背的詩詞,我們又會背多少呢?我們一方面天天吐槽鳴不平,看著別人出人頭地就說是人家走了“狗屎運”,一方面自己天天躲在一個舒適區不肯努力,不肯堅持,不肯多做一點苦活和累活。這樣的人如何還會成長?如何還會有底蘊呢?
第二、名著類書籍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四部巨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看看是如何評價這四部書的:"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國外的部分名著:《莎士比亞全集》、《魯賓孫飄流記》、《傲慢與偏見》、《福爾摩斯探案集》、《簡.愛》、《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老人與海》、《教父》、《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涅抒情詩選》、《復活》、《戰爭與和平》、《巴黎圣母院》等等。
這些國內的書我有的已經讀過幾遍了,國外的書包括我一樣也沒有全部讀完,甚至只讀了一小部分。但我想應該有很多人恐怕是一本都沒有讀過吧。
第三、大公司的傳記和名人傳記
想了解中國互聯網發展史和發展觀的你只要讀讀這兩本書就基本清楚了,一本是吳曉波寫的《騰訊傳》,據吳曉波說,這本書是他耗時寫作最長的一本書,前后有5-6年之多,原因一是牽扯的以往的東西太多,他需要梳理和考證,再者就是后面的變化太快,比如關于微信這個產品的描述,一年就是一個大變化呀。第二本是360的周鴻祎寫的《周鴻祎自述》副標題是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周鴻祎在互聯網領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創業者,所以他的方法論基本上已經被驗證過的,特別是2010年的3Q大戰,非常值得大家一讀。
想了解某個領域,那就去讀這個領域內的名人傳記。《史蒂夫喬布斯傳》,《富蘭克林自傳》,《亨利·福特自傳》、《甘地自傳》、《鄧小平時代》等都是經典讀物。
本人特別喜歡閱讀毛澤東的書籍,讀過關于毛澤東的各類書籍共有7-8本之多。
第四、宗教、邏輯學方面書籍
書籍有《佛陀傳》、《金剛經》、《次第花開》和《六祖壇經》等。知名的大師有星云大師,一行禪師,希阿榮博堪布等。
國內邏輯學的書有《邏輯學導論》和《邏輯學》,喜歡深度一點可以閱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和培根的《新工具論》。
第五、工具類書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會和善于利用工具書,是做學問的一項基本功。我國最早的工具書從秦漢就開始了,主要有《方言》,《說文解字》,《別錄》,《七略》等。毛澤東最喜歡的工具書是《辭海》和《辭源》。
手冊、年鑒和百科全書都是很好的工具,國內有《中國大百科全書》;英國有《新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國有《大美百科全書》等。
還有各種經濟管理、社會人文、心理學和哲學等書籍可以依據個人愛好和興趣去閱讀。但無論閱讀什么樣的書記得一定閱讀知識源頭。具體什么是知識源頭,可以參考我前面的幾篇文章。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處事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閱讀如呼吸、如陽光,看不見摸不到,但閱讀卻像空氣和陽光一樣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希望通過閱讀能真正成為生活中的智者,更希望通過閱讀增加我們的人生底蘊,進一步助力我們事業有成。真大智者必有大德,非大德者難以成大智,惟大德大智者方可指望成大事業。
聲明:本文不是書單,每個人的書單一定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出的,而且還要經常的調整。本文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給大家一個建議閱讀的方向,希望可以給大家一個借鑒的作用。更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此文,選擇自己喜歡的越來越多的源頭知識的書。
往期人氣文章:
想創業請戳《我在簡書寫作兩個月,寫出了一個創業項目(附商業計劃書)》
不會閱讀請戳《一年閱讀300本書的秘訣》
情商不高請戳《情商高的人就是會說話》
能力培養請戳《從知識到能力只差一支筆》
職場競爭力請戳《別學東學西了,趕快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吧》
了解老板請戳《老板有沒有格局,看看公司年會就知道了》
想當簽約作者請戳《連續日更60天拿下簡書簽約作者的秘訣》
東哥說職場? ? ? 今天是日更第78天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用,喜歡就點贊或者簡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