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成西九
|| ?東哥說職場 ? ? 轉載請聯系作者,違者必究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7.86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這與中國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很不符,因何當前中國國人陷入閱讀危機?
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我們從古自今的應試教育和“書中自有黃金屋”古訓,帶來了大量的功利性的閱讀和淺閱讀。但最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政府的引導以及閱讀環境的變化,全民閱讀似乎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但即使如此,大家在讀書這件事兒還是因為認知的差異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為何要讀書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
人和書是一種注定,很多人與書邂逅,與書交友,實際上,這是人的靈魂在特定時候的需要。讀書就是可以不分年代,不分國界與作者做深度的交流和對話。讀書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讀書可以解疑釋惑,探知世界。讀書可以讓思想激蕩,也可以讓大腦反省。讀書是一種趣味,如同喜好食物一樣因人而異。世上本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遇到必讀的書。
有些書,在你身邊放了很久了,你也沒有在意,但有一天你突然看到其中的一句話,而因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圣經》就是這樣的書。
還有人,把書當寶物一樣收藏者不敢“讀”,因為他覺得還不到讀它的時候。臺灣知名廣告人李欣頻就是這樣收藏著一整套張愛玲的書。李形容張愛玲是“魔主”,功力不夠讀她的書會“中毒”。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運動。一本20-30元的書卻凝聚著作者數年的積累和精華。花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價值,這樣的投資收益率是最大的,也是最高貴的。
二、如何選書:
先從選擇最喜歡讀的書開始,然后選擇喜歡的作家,然后再選擇作家喜歡的作家,這樣通過作家、作家的作家、作家的作家的作家,你就可以找到一個“書庫”。
喜歡一個作家的書,就很可能意味著你們的心靈是相似的,思想的方式和情感是相似的。所以網上甚至流傳著蘇東坡是莊子或者陶淵明轉世的,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這樣的說法。
不同的年齡段的讀書是有區別的,知名作家史航給出的建議是,20歲前讀《悲慘的世界》,20-40歲之間讀《刀鋒》,40歲以后讀《復活》,枕邊書是《小北野武》。其實,每個人都是基于自己的認知開出的書單,至于書單是否適合你,是取決于你的認知是否和他的認知相似而已。
霧滿攔江建議從七個方面去選書:一是選你認為有趣的書、帶來快樂的書;二是選有知的書,能帶來一些你不知道的常識的書;三是選能長見識的書,如《論語》《道德經》等;四是有風采的書,如唐詩宋詞等;五是顛覆自我的書,可以毀三觀帶來思考的,如雨果的書;六是寫認知規律的書,如《資治通鑒》;七是看破人性的書:能流傳數十年的書,如丹尼爾-凱曼的《丈量世界》;
三、如何讀書
當閱讀累計到一定的量,一本書屬不屬于你,翻幾頁就知道了,而且很快就能辨認出每一本書的特點,找出適合你閱讀的書。閱讀的多就理解的快,理解的快就閱讀的更多,并且和原來的知識系統鏈接,形成新的知識系統。
讀書的速度一定也是因人而異的,這和吃飯是一個道理,有人快有人慢。讀書速度和積累有關系,相同領域或者主題的書,你如果讀過很多了,那么再讀類似的書就一定很快。不熟悉的領域或者主題的書剛開始讀,一定很慢。而且用母語讀得快,非母語讀的慢,這也是積累的問題。
讀書一定要做筆記。
書評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否則就是書摘了。剛開始讀書時可以寫書摘,但不能一直寫書摘,否則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
仿冒和“剽竊”。書摘其實就是仿冒。同一個主題的書,你看了十本,然后你綜合十本書的內容用自己的邏輯和觀點寫了一篇文章,這就是自己的文章了。
寫文章是最好的閱讀。臺灣的李敖很崇尚這個觀點,他說,你要想寫出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一定是讀了這個領域大量的書,但是讀過不一定能記得住,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輸出,寫文章或者寫書就是最好的輸出。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講出來,看完一本書,你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出來,分享給別人聽,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輸出方式。
四、讀書和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人給我們指的一種生活方式。畢淑敏曾經說“書與旅行,是飛往天堂的兩翼”。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世上有三件事不可儉省。一個是教育,一個是健康,再有一個就是旅行。
書是靜止的旅行,旅行是移動的書,旅行是書的延伸。臺灣知名廣告人李欣頻曾經在28-35歲之間的7年時間游遍了30多個國家,寫了大量的游記和圖記。文學白衣天使的畢淑敏去過70多個國家旅行,她的新作《美洲小宇宙》寫的是從北極到南極,從非洲到美洲,進行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心靈之旅。
五、讀書的最高境界是為了丟書無書
被稱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陳寅恪將書分為三類:最低限度的讀物、進一步學習的讀物、深入研究的讀物。
三類書中他尤其強調第一類。陳寅恪認為第一類是必讀書,從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如《詩經》、《尚書》、《禮記》等這是我們先民智慧的結晶。
陳寅恪自己就讀到了“無書可讀”的境界。對此,陳寅恪說:“中國真正的原籍經典(原典)也只不過一百多部,其余的書都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互為引述參照而已。”讀“老書”、讀“原典”,這對于任何一個學科來說,都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讀書策略。這也是我曾經多次撰文寫的“源頭知識”。
當然能讀到這種境界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但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讀書人想要而又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讀書愿景呢?
現代人需要的是獲得知識的方法,讓知識充實自己的靈魂。就像胡歌說的那樣“我想在閱讀中讓時光飛度,是最優雅的老去方式。”
余秋雨先生說過: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
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往期人氣文章:
想了解認知請戳《東成西九||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認知》
想了解洞見請戳《東成西九||很厲害的人都有一個絕招—洞見》
想讀書請戳《閱讀什么書可以讓你成長更快,更有底蘊》
復利寫作請戳《東成西九 || 閱讀寫作,我用巴菲特的復利投資理念》
不會閱讀請戳《一年閱讀300本書的秘訣》
情商不高請戳《情商高的人就是會說話》
能力培養請戳《從知識到能力只差一支筆》
了解老板請戳《老板有沒有格局,看看公司年會就知道了》
想當簽約作者請戳《連續日更60天拿下簡書簽約作者的秘訣》
東哥說職場 ? ? ?轉載請聯系作者,違者必究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用,喜歡就點贊或者簡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