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唐胞苷
這是《一個“白血”公主的真實故事》系列之八:活出有韌勁的生命力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某專欄里講到有關“我們該如何修煉韌性的生命力”這個問題,對我啟發很大。他把這一過程拉長至整個人的一生,也就是說,這是個修煉過程,需要一輩子。
我們如果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那些能夠存活時間長,而且生活質量很高的患者,也是在詮釋一個有韌性的生命力。
這樣的修煉,我也在路上。
1.
上中學那會兒,我們學校十?一放假的時候,正值家里農忙。和那些不愛下地干活的孩子相比,我是愿意下地扒苞米替父母分擔辛苦的孩子,這也是家里人總說我懂事的一個原因。
因為那時我在想,再苦再累也就假期這幾天,它有時間限制,心里知道再堅持幾天就開學了,就不會累了。而父母要忙碌一輩子(現在都機械化了,輕松很多,但也年齡也大了),自己這幾日的辛苦不算什么。這就是那時我對時間的感覺,它在某一處會停止:辛苦和勞累有時間的界限。
就像我們平時的感冒,如果沒有發燒咳嗽等癥狀,完全可以等待身體自愈,大概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但很多人不愿意等待,沒有耐心忍受身體的不適反應。其實,哪怕你上醫院打針,流鼻涕、鼻子不通氣等癥狀還是不能馬上好,因為本身它就是需要這一個過程。
說到我們白血病的治療,更是如此,它不能像外科那樣做個手術就解決問題,它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
有些病人覺得趕緊做完化療,就萬事大吉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我看來,萬事大吉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充滿不確定性,一帆風順不可能,還有,就算你治療結束——臨床治愈,你仍然要入院定時復查和化驗血常規,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像常人那樣健康,需要時刻注意飲食、睡眠等情況,不能大意。
同時,白血病的化療治療期間,我們不能不顧身體情況,趕時間做化療,這更是不對的。
化療與否,或藥物用量都是根據身體情況而定。當身體有抵抗力的時候,我們才能保證承受化療的同時達到治療的效果,否則,化療就是加速死亡。另外,我們病情在穩定緩解的情況下,我覺得療程之間的修養時間稍微長些是有利的:這是給身體自身修復的時間,也是等待的過程。
2.
我在初發的那一輪治療中,共9個療程,我就是這樣的心態:趕緊做好全部療程,結束我就可以寫論文,找工作,好好生活。“這一頁”終于翻過去了。
但是,情況不是這樣的。
與其說這是對治療效果的自信樂觀,不如說是對白血病治療的輕視和大意。
對于治療,我缺乏耐心的等待,焦躁地想趕緊完成“任務”,殊不知,這個“任務”的完成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就像每次的化療后,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細胞跌下去,還要有足夠的時間,細胞才能長上來,你急,是沒用的。那些時候,只能耐心等待,感受時間的作用和力量。
因此,有堅韌的生命力一定是要經歷時間的歷練,而這個看似漫長的治療過程需要的就是我們對時間的耐心。
這種病的治療不能急,更不能一蹴而就,這也是最讓人痛苦的過程,而正是這樣的煎熬過程才是我們生命力堅韌的展現。
在復發的化療治療中,我有了時間感,我不再急于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它可能需要我用余生來完成這個重任,也就是說,“這一頁”很難翻過去。
但是,我們還有選擇:“這一頁”可以一直存在,我們并不需要“這一頁”一定合上,再開啟“下一頁”,我們可以同時翻開兩頁,甚至是三頁、四頁。
這樣,對于時間,我不僅可以把它拉長,也可以把它拉寬。
正是基于對時間感的這種認識,我在治療的過程中,就開始準備畢業論文的撰寫,積極搜集相關資料,這不僅打發了在醫院中的寂寞時光,還提高了時間的利用效率。
3.
堅韌生命力的體現,不僅僅是我們把時間拉長和拉寬,還要擁有成熟的空間感。
2015年上半年找工作那會兒,我就陷入了“一根筋”的狀態無法自拔,而這正是我沒有成熟空間感的表現,也是后來我病情復發的誘因。
當時簡歷投到一所浙江的本科學校,他們那邊的人事部門一直想找個男生,但直接招聘部門的領導認為男生和女生都可以,就通知我去面試和試講。
在試講的過程中,人事部門領導和招聘部門的老師提問了幾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回答得一般。具體原因是招聘部門有位老師比較“另類”,喜歡問一些偏的問題,更喜歡找一些自己想不通的刁鉆問題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因此,他的問題我沒回答上來,這也是他們認為我科研能力不強的原因,拒絕錄用。
當時這個事,給我打擊很大。
我陷入了完全的自我否定狀態:認為自己博士畢業怎么這么笨,連這個問題都答不出來?自己為什么不再好好準備呢,怎么就這樣大意呢?我可能找不到工作了,以后怎么辦?這個學校沒有關注我的“前科”問題,本來是個很好的機會,但我還沒把握住,很自責。
這樣的否定和自卑,導致我焦慮,并一度陷入失眠狀態。這就是“一根筋”“鉆牛角尖兒”的想法導致的。
因為回答不出一個問題,并不能代表我就笨,再說,也不是誰都能回答出面試中的任何問題;我自己已經準備得很好了,對一個壓根兒不想要女生的人事部門,自己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這個學校不能錄用還有其他學校,如果學校找不到,還可以去其他行業;這個學校即使錄用了,以后的“前科”問題還有可能暴露,天天心驚膽戰的,也不舒服。
上述的想法是在我復發后領悟到的,我不能用一個問題來論成敗,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幸好,一切都不晚。我在呢。
4.
當我執拗于一定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時,我焦慮過,失眠過,而當我認識到職業可以多元時,自己可以換一種職業,豁然開朗。
而這一過程就是慢慢擁有成熟空間感的過程,即事情是可以轉彎的。
生了這樣一場大病,我應該早些知道世間事,世事無常,沒有什么“一定”“必須”,不能等到頭破血流才知道回頭,轉彎。
很多時候,人生路上,轉個彎,拐角處的風景也許更美。
我已經不再糾結于工作的性質和環境,以及是否工作的問題,也不會去想自己為什么回答不出那個面試的問題,更不會“一根筋”地去思考任何問題。
我就想,既然自己還活著,而且活得還很好,那就做好當下能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看書和寫作,這是我眼下休養身體的過程中最適合做的事了。
生病的這4年,我承受住了巨大的挫折和痛苦,同時,我也慢慢找到了自己成熟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并在這種時空感中,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創造更多可能。
生命力的韌勁就在于,既能承受時間和空間帶來的挫折,又能在時空中增加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可能性。
有些事,需要我們時間的等待才能完成;有些事,需要我們空間的轉換才能來解決面臨的困境,而正是在這“等待”和“轉換”中,我們才慢慢活出了有韌勁的人生。? ? ? ? ? ? ?
謝謝
相關鏈接:
本節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