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在簡書上參加了讀書寫書評活動《盛世前夜后武則天時代的政治纏斗》,這本書是今年剛出版的,作者是吳鵬,他是史學博士,專門從事研究隋唐歷史。
這本書向我們描述了大唐開元盛世前期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從武則天退位歸西到唐玄宗穩定政權,這八年大唐發生的一系列政變。
看大唐歷史,我一直有幾個疑問:武則天是怎么退位的?中宗是病死的還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殺?太平公主究竟是怎么死的?吳鵬博士為我們解開了一個個謎團。
神龍政變,則天皇帝黯然離世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屬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她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千古未有之奇跡,但也帶來千古無解之難題,這就是接班人問題。在武則天之前,中國歷史上都是男性皇帝,皇位自然傳給親生兒子。武則天不是女權主義者,她內心認同男子才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在立兒子還是立侄子這個問題上,成為最大的政治糾結。武則天要確保武周江山萬萬年,只有把天下傳給娘家侄子。但這遭到了李唐舊臣的極力反對,宰相狄仁杰對武后說:“姑侄之于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么千秋萬歲后,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后,武則天打消了立侄子為接班人的念頭,并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 ,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于李顯。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
武則天自當上女皇后,她的工作重心在維持武周皇權的穩定上,而忽略了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使得少數民族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們看到李唐因為內斗爭個你死我活,于是就打算對武則天出兵,他們打出的旗號是讓武則天還政于李唐。武則天為了打贏這場仗,就立李顯為太子,并且任命他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百姓知道李家太子出任元帥,立刻踴躍參軍,沒幾天就招到了五萬人,跟之前武則天“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形成鮮明對比,這說明百姓的心是向著李唐的。當突厥知道李顯復儲,自知已經失去了出兵的最大政治口實,只好退兵了。
不過武則天還沒當夠皇上呢,她一邊還政于李顯,一邊又打壓他,怕他羽翼豐滿失去控制,對自己不利。當突厥退兵后武則天就過河拆橋,封李旦為相王,讓李顯和李旦互相猜忌,互相制約,避免兩個兒子合伙對付她。還讓武氏子弟掌握洛陽地區部分兵權,以此來打壓李顯和李派大臣。
武則天后期對張昌宗張易之的寵幸日盛,身為武則天的孫子李重潤和孫女也在背后議論其行為,這遭到了二張的打擊報復,女皇武則天很生氣,她讓李顯處置自己的兒子女兒,李顯為了保全自己,遂將李重潤和永泰郡主處死。
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的人生之路也走向了盡頭。因為牽涉到皇親國戚,這讓當時的李武兩家人極為憤怒,他們決定處死二張。不過最終發起政變的是張柬之、桓彥范等五人,他們撇開武氏族人搶先發動政變,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政變發生后及時參與進來,他們斬殺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因為發生在武則天神龍年間也稱神龍政變。自此武周政權再一次回歸到李唐政權。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終年82歲,留下遺詔,取消帝號,使用“則天大圣皇后”稱號,歸葬高宗乾陵,又做回了李家媳婦。
景龍政變與中宗之死
中宗顛沛流離半生,四十多歲終于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面臨的問題更多,首先因為神龍政變不是中宗主導的,張柬之等人立下頭功,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深度參與,他們的政治勢力都有很大的發展,中宗面臨勢單力孤、皇權旁落的局面。
中宗即位后并沒有掌握皇位賦予他的皇權。在外朝,中宗面臨張柬之等相權的壓力,如芒在背。在皇族內部,中宗面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勢力崛起形成挑戰。
李顯首要任務是培養自己的班底,他將東宮舊部推上相位,是為了從張柬之等人手中拿回自己的皇權,要向相王、太平公主展現皇帝的用人權。因此,中宗拜他們為相后,就在事實上牽制住了張柬之等人,打破了后者獨霸相權的局面。而魏元忠等東宮舊部不堪大任的政治現實,也讓中宗覺得有必要繼續尋求支持力量,遂把目光投向發妻韋皇后。
韋皇后是中宗最信得過的人,兩人在房州一起生活了十幾年,長期艱難的羈押生活,讓他們成為彼此的依賴,中宗對韋后很是信任,他效仿高宗,讓韋后與他一同上朝處理國家大事,而韋后的野心越來越大。
李顯在立誰為太子時也大費周章,因為他和韋后的孩子李重潤已死,他的太子人選只能在李重俊和李重茂中間選擇了。
李重俊依附于武三思父子,最后在武三思的幫助下,成為太子,但他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韋后、安樂公主和武三思處處打壓他,貶損他,安樂公主竟然向李顯提出立自己為皇太女,這下子惹惱了李重俊,他聯合李多佐等禁衛軍準備誅殺武三思和韋后安樂公主。
可惜李重俊年輕沒有經驗,他只是想殺掉韋后等人,卻沒有考慮他們背后的人是中宗,李重俊帶領著禁軍起兵造反,他先斬殺了武三思父子,再殺進皇宮,看見中宗和韋后安樂公主在一起時,不知所措,失去了先機,最后兵敗被殺。
中宗李顯于景龍四年六月初二在神龍殿駕崩,資治通鑒上記載,中宗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下毒害死的,但吳鵬認為這個說法不成立,從韋后和安樂公主在中宗駕崩后手忙腳亂的樣子看出,中宗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而暴斃的。
唐隆政變——李隆基得利
中宗死后,韋后扶持傀儡皇帝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韋皇后變成了韋太后。韋太后為了鞏固韋氏政權,將京城南北衙禁衛軍的指揮權全部交給韋氏家族成員。在韋太后的示意下,以宰相宗楚客為首的大臣公開建議為韋太后登基稱帝,韋后也早有登基之意,但在朝堂之上,還有兩個人令韋后不安,他們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于是,韋后打算秘密除掉他們。
就在韋密和宗楚客密謀誅殺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時候,有一位叫崔日用的大臣,時任兵部侍郎,和宗楚客平日交好,他聽聞宗楚客要謀殺李旦和太平公主,擔心會連累自己,因此暗地里派一位叫普潤的僧人秘密告知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讓李隆基先下手為強。
公元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在禁軍將領劉幽求等人的擁護下來到玄武門,待到二更時,李隆基一聲令下,禁軍出動,將韋睿、韋播等韋氏集團骨干秘密逮捕并殺死,悄悄控制羽林衛。而后,分頭行動,攻入皇宮。斬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
三天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逼迫下,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皇位。這是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李隆基被立為太子。此次政變徹底瓦解了韋后集團,唐朝宗室重新奪取皇位,史稱“唐隆政變”。
不過李唐王朝還沒有穩定下來,因為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是為自己登上帝位,而不是皇太子。此時太平公主還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臺上,且有廢掉李隆基太子之位的想法,李隆基為了自己掌握大唐的至高權力,與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展開了權力較量。
兩年后李唐王朝又迎來一次政變即先天政變,這次政變以太平公主被殺,睿宗李旦被迫退位告終,李隆基閃亮登場,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對武周政治遺存進行了徹底的清算,自此唐朝徹底擺脫李武兩家共掌皇權的不正常政治生態后,成功進入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傳統政治運行邏輯,為后面的開元盛世拉開了帷幕。
總結
唐朝從武則天后期到唐玄宗開元盛世,一共經歷了四次政變,但是這些政變的發生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沒有多大的影響,這也是唐朝可圈可點的地方。
唐朝之所以經歷四次政變,說明政治沖突嚴重,矛盾根深蒂固,因為這個時期是多元化的最高權力格局,李武兩家還有韋后等人都有權力,他們幾方都想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所以這也注定他們幾方會進行殘酷的斗爭,最后權力歸向一人才能穩定局面。所以吳鵬說只有最高權力實現一元化,社會才能穩定,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樣才能為社會發展帶來穩定的政治環境。
吳鵬博士還指出,在最高權力一元化的同時,次級權力、中級權力、基層權力需要分散,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充分實現權力制衡,才能方便最高權力有效掌控全局,正確開展決策。最高權力的一元化與次級權力、中級權力、基層權力的多元化互為依托,以多元化保證一元化的正確,以一元化保證多元化的均衡,社會才能走向長治久安,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權力的一元化是穩態,多元化是人性。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看似每個朝代都在避免前朝的事情再次上演,但卻無法避免本朝的問題,所以才有了后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