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這部書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文史作家吳鵬所著。它描述了唐朝前期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從武則天退位到唐玄宗穩(wěn)定政權(quán)。武周政權(quán)在一場政變之后滅亡,但武則天的政治影響依然存在,并且長時間發(fā)揮作用,這就是“后武則天時代。”
本書從新的角度描述了這段歷史,認為武則天時代留下了時代課題,一方為“合同李武”維護武則天時代的李武團結(jié),保證武氏利益不受損;另一方以“清算武周”為目標,武周篡唐的一切都需要徹底清算。唐玄宗在政治上屬于清算派,而在制度上,則是繼承派。如果說唐玄宗時代為光明盛世,那么后武則天時代則是盛世的前夜。
開元前夕的四次連環(huán)政變,無疑是唐代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神龍政變? 則天退位
武則天晚年,北方邊防線上的兩次戰(zhàn)爭引起了一個人(狄仁杰)的復出,推動李武兩家爭奪接班人位置的斗爭走向白熱化。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邊疆的烽火,照亮了洛陽城里宮廷政變的刀光劍影,推動了帝國旗號從武周向李唐的回歸。
契丹首領(lǐng)孫萬榮深知那時的武周,因武則天連年的恐怖政治及對官員和軍隊系統(tǒng)的清洗,已虛弱不同,他不堪忍受被奴役,發(fā)起進攻。當時武則天通過封禪嵩山、新修明堂,全力宣揚武周已是人間天堂,根本沒把契丹的進攻當回事。不過,在派出攻打契丹的大將統(tǒng)領(lǐng)是選兒子還是侄子的問題上,武則天倒是費了一番心思。
繼承人問題上,武則天深受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觀念影響,李氏兒子和武姓侄子成為武則天最大的政治糾結(jié)。
李昭德從身前事與身后事兩方面力諫女皇,打動了武則天,封李昭德為宰相,免去武承嗣的宰相職位。
武家子弟掛帥出征契丹,結(jié)果一路敗退。武家人如此不堪大用,武則天想到請老臣狄仁杰出馬。武則天只能轉(zhuǎn)變用人策略勢,讓李武兩派斗爭重新回到了平衡點。被任命為宰相的狄仁杰徹底打消了武則天立武家侄子為接班人的想法。在李昭德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筑牢武則天“兒子比侄子親”的思想鋼印。以狄仁杰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之所以心系李唐,不僅是感情的維系,更大程度上是利益的捆綁,他們的父輩都曾為大唐創(chuàng)下汗馬功勞。李唐子孫在位,之前的功勞仍舊算數(shù);否則就會重新洗牌。
李武兩家的明爭暗斗,加上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的張揚、跋扈,疊加在一起,終于迎來了逼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的臨門一腳。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張柬之等人與左威衛(wèi)將軍等人率羽林軍五百軍士發(fā)動政變。武則天知大勢已去,傳位給太子李顯,是為中宗。此次政變完全由于武則天貪戀皇權(quán),不愿放棄皇位一手造成的。
景龍政變? 中宗屠子
神龍政變成功,中宗反正,大唐歸來。但政變后的朝局并沒有天朗云清,而是繼續(xù)波譎云詭。
二次登基的中宗并沒有掌握皇位賦予他的皇權(quán)。在外朝,他面臨張柬之等相權(quán)的壓力,如芒在背;在內(nèi)部,面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勢力崛起形成的挑戰(zhàn)。中宗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皇位。當他集中注意力應對內(nèi)外階級時,親生兒子卻走上了和他兵戎相見的不歸路。
為穩(wěn)固皇權(quán),中宗將李氏宗室子弟召回,賜予他們相應的官爵。他收攬了皇族絕大部分人心,瓦解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中宗拜武三思為相,武三思這堆死灰再次燃起火花。這意味著張柬之等人即將走上英雄末路。
中宗登基之初對張柬之等人用相權(quán)壓制皇權(quán)極度不滿,他下詔書將他們一個個貶到邊遠地方,永不調(diào)動。在五王被害的問題上,太子李重俊起了一定作用。只是他沒想到,他幫武三思除掉五王,武三思立刻就把矛頭對準了他。中宗默許武三思誅殺五王鞏固皇權(quán)后,將皇權(quán)交給韋皇后、武三思和安樂公主代理。自己則經(jīng)常率群臣登山臨水,品宴會賞歌舞。
三子李重俊意識到,太子之位等不來,聽聞妹妹安樂公主竟然要當皇太女,他被徹底激怒。他深知父皇身邊盡是小人,決定鋌而走險,拼死一搏!
李重俊等人將武三思、武崇訓父子等人殺死,終因缺少斗爭經(jīng)驗等種種因素,導致他發(fā)起的景龍政變失敗。之后,中宗的不安全感更加強烈,對李旦和太平公主的防范更上一層樓。
唐隆政變? 睿宗上位
景龍政變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神龍政變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一是清洗朝堂上的武氏勢力;二是結(jié)束女性政治,重建李唐皇族對朝政的主導權(quán)。不幸的是,由于組織者的能力問題,這兩個任務都沒有徹底完成。
景龍政變雖然讓武氏宗族失去領(lǐng)頭羊,但原先依附于武三思的朝政實力還在,且?guī)缀鯖]有傷筋動骨。這股勢力在政變后迅速向中宮靠攏,轉(zhuǎn)而成為韋皇后的支持力量,形成韋武外戚勢力合流的態(tài)勢。中宗為繼續(xù)打壓李旦和太平公主。他有意放縱韋皇后、安樂公主干政,導致朝堂上的女性政治因素更加強盛。
中宗駕崩后,韋氏勢力幾乎形成一手遮天的政治架勢,武則天改唐為周將李唐子孫幾乎殺的干干凈凈的歷史似乎要再來一次。李唐皇族被迫挺身而出,為保生命安全和皇族榮耀而戰(zhàn),讓四方萬民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的天下!
韋皇后接班武系勢力,中宗極力抬高韋皇后地位的同時,不忘為抬高自己添磚加瓦,以確保無論在實際權(quán)利上還是在意識形態(tài)上,都將韋皇后的后權(quán)控制在皇權(quán)允許的范圍內(nèi)。在中宗默許下,韋、武兩派勢力急劇合流,幾乎與李皇家族平起平坐。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等人甚至將手伸進宰相班子,又在中下級官員中擴充勢力,將自己的黨羽安插進朝廷各部門。中宗耽于玩樂,未聽取忠臣的諫言,放縱妻女禍亂朝政。
在中宗五十五歲時,他極有可能是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而亡,而不是像傳言中所說,被韋后和安樂公主等毒死。中宗賓天,大唐的核心權(quán)力出現(xiàn)真空。上官婉兒在思考何去何從,臨淄王李隆基(李旦的第三個兒子)進行了長久的準備,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李隆基因李重俊發(fā)動政變受牽連,被貶為潞州別駕。他趁此機會廣泛接觸百姓,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jīng)驗;他廣結(jié)豪杰,網(wǎng)羅一些出身底層的人才,收攏中層官員。參加中宗的祭天大典儀式上,面對韋皇后的亞獻,李隆基很憤怒,他對李唐政權(quán)再一次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機。他必須為保衛(wèi)江山社稷而斗爭。他越過父親李旦,為自己爭奪皇位鋪路。
最終李隆基鋌而走險,發(fā)動政變。他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連同上官婉兒也“斬于旗下”。之后,他對太平公主的勢力進行打壓,李隆基憑借成功政變,為李唐皇族立下不世之功。
睿宗二次登基,他的皇位是靠兒子的政變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擁立得來的。如何重建屬于自己的獨立皇權(quán)體系,考驗著睿宗的政治智慧。
先天政變? 玄宗開元
官修史書的政治語言中,睿宗二次登基后的歷史進程,被寫成為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的斗爭史,是太平公主權(quán)欲膨脹,步步緊逼。李隆基退無可退,被迫還手,一劍封喉。而睿宗面對兒子與妹妹的斗爭,本著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親情,反復和和稀泥,最終心力交瘁,索性讓位撒手不管。其實,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李隆基確實是政治斗爭中的一方,但作為另一方的太平公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個木偶或打手。提著這個木偶。操縱這個打手的人正是睿宗本人。
睿宗二次登基后的朝堂政治主線并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姑侄斗法,而是姑侄斗法掩蓋下的睿宗、玄宗父子相殺。在父子最后的決戰(zhàn)中,睿宗甚至不惜跳樓自殺,也要與兒子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睿宗登基之初面臨的第一個對皇權(quán)的挑戰(zhàn)來自侄子李重福。李旦、李隆基、李重福雖然都把韋后當成政治對手,但他們同樣視彼此為政治對手。
睿宗登基后,繼續(xù)監(jiān)視李重福。李重福起兵造反,最終跌落漕運水渠淹死。同時,中宗的另一個兒子李重茂被廢。唐朝皇位傳承徹底從中宗轉(zhuǎn)入睿宗系統(tǒng)。睿宗為李重俊發(fā)動政變一事給予平反,隨后對五系勢力的系統(tǒng)清洗全面展開。他先是否定武周,后為了確立其登基的合法性,又重新評價武周革命,為中宗時期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拉攏太平公主,打擊李隆基的勢力。
睿宗為很好地保持他的皇位,不斷地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找平衡點,讓他們相互制約。他甚至調(diào)整宰相班子。太平公主只塞進去一個人,太子更是一個心腹也沒能拜相。隨著時間的推移,睿宗、太平公主和太子兩派三方解決權(quán)力矛盾的和平空間越來越小,只能走向暴力解決的最終對決。
睿宗積極推動唐朝與突厥和親,為解決西北邊防不穩(wěn)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借機解決李隆基的問題。他意在將李隆基調(diào)出京城,切斷其與禁軍的聯(lián)系,動用邊防軍的力量將其廢黜。李隆基攪動邊關(guān),睿宗的計劃失敗。
睿宗雖退位為太子皇,但他仍然掌握著最高的皇權(quán)。面對危機局勢,玄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遂發(fā)起政變。雖然有睿宗跳樓自殺的小插曲發(fā)生,最終父子倆正式完成了權(quán)力交接,玄宗成為真正的皇帝,太平公主被賜死。
唐玄宗下詔改元開元,新的開元時代開始,經(jīng)歷四次政變的大唐,終于擺脫高層政治動蕩不安的亂局,最終踏平坎坷成大道,拉開開元天寶盛世的序幕。
在大唐的政治舞臺上,歷經(jīng)這四次政變的各色人等,其命運仍在起伏。歷史大局還在按固有的邏輯和規(guī)律上演,無論是失意者還是得意人,劇中人誰也沒有笑到最后!
本書采用通俗流暢的手法,大量的史實,詳細說明了四次政變的來龍去脈,讓讀者明白歷史真相的同時,了解到各方勢力在困境中謀求破局的艱難歷程,讓我們從眾多人物的立場變化和人性幽微中探尋政治動蕩的深層原因,懂得更多超越時代發(fā)展的鏡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