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成西九
|| ?東哥說職場 ?今天是日更第91天
|| ?轉載請聯系作者,違者必究
先通過度娘給大家做個科普。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
亞瑟·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并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瘋狂投水自殺身亡。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后,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前一段時間先后寫了兩篇文章《閱讀什么書可以讓你成長更快,更有底蘊》,《閱讀什么樣的文章可以搭建知識體系,可以更有格局》,前一篇是說應該閱讀什么樣的書,后一篇是針對碎片時間應該閱讀什么樣的文章會更好。一個是看書,一個是看文章,應該說這是現代人最常見的閱讀形態。
其實,閱讀只是一個基本功,當然,如何練好這個基本功你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給的建議。有了基本功并不等于你就“更有底蘊”“更有格局”,就像我前面文章所寫一樣,這只是輸入,如何內化,如何輸出,這需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所以,閱讀-思考-內化-輸出,這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成長過程。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只是大量閱讀,把讀書當成空閑時光下不動腦筋的消遣,那么長此以往,他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后會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樣?!币晃兜刈非箝喿x速度和閱讀數量,讓知識成為過眼云煙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想將所學得的知識內化吸收,變為己有,并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經過思考,在整個思考過程中,結合以往的經驗和知識積累,或是把你的認知和其他的認知互相比較,或者得出新的認知。
讀書或學習,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可以隨心之所欲,愛讀什么就讀什么,愛學什么就學什么。第二種就是有目的讀書學習,比如想學習時間管理,就專門找時間管理的書籍。
但無論是那一種讀書方法,閱讀過程中一定要思考,因為只有思考了,你才能決定你要記住什么,你要如何運用,你要如何才能舉一反三,你接下來應該閱讀學習什么等等。特別是通過閱讀思考激發的“興趣”就更要深入了解學習。
我通過大量閱讀發現了自己的閱讀偏好,比如國學類的書籍漸多,所以家里的《論語》、《四書五經》、《弟子規》、《道德經》等不僅僅是我在讀,小孩也跟著學里面的成語故事,影響到全家人。佛教類的書籍《佛陀傳》《次第花開》等,這些書可以開拓你的思維境界,引人向善,修心養性,所以要多讀。方法論和工具類的書在逐漸減少,每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部成長史,你把你從小到大閱讀的書如果按照年度記錄下來,這可是一件非常有趣兒的事情。
人類的思考是經過大腦的,大腦安全地盤踞于人體的最高層,在那兒過著一種相對自足獨立的生活。不過可惜的是,人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忘記給其提供理所應當的原料。大腦的思考是需要原材料的,閱讀學習就是提供原材料。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沒有思考,讓大腦喪失了原本具有的天賦。
所以再怎么忙,都不要忘了你還有義務為自己的大腦提供原料,營造一個富裕的環境,讓它過上一種純粹的理智生活。這既是一種拯救,又是一種回歸。
閱讀過程中如何思考呢?
第一、是要弄清楚書中所寫的含義。一本書少則十幾萬字,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會對你有用,文中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呢?是什么樣的邏輯推理呢?還有就是他的寫作思維是什么呢?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我到目前為止,只是通讀了一遍,然后就開始一章一章的讀,他的書很燒腦,所以只有反復閱讀才能理解。我估計這本書我可能要反反復復讀幾次才能領會書中的含義。
據說,張五常在大學念書時從不缺課,他上課的習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就轉作旁聽生。有一次,一個很知名的教授在課后來問他:“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知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他回答說:“你的經濟學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這就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二、有的作者寫的書文筆行云流水,語詞優美。比如趙星的《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挺住,意味著一切》,她的文風犀利而又現實,治愈而清新,很擅長描寫人物心理而且勵志。我在想我如何也能這樣寫。比如我原來看金庸、梁羽生的小說,看三毛的小說等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看完,把情節大概了解就可以了,而且,你看的多了才知道,原來每本書中的故事都差不多,如三毛小說中的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幾乎每本書都有。
第三、學會關聯思考,比如看完《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后我就在想,是不是所有的工匠精神都可以這樣解釋?是不是從小培養小孩的時候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是不是很多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技之長,就是因為他們不懂這些方法?等。把無關的事情能關聯起來的能力是一種建立結構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無關系,實際都存在某種聯系。關鍵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思考。
第四、我們也可以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角度去思考。最早提出“批判思考”這個概念的是美國學者Edward Maynard Glaser。他認為:批判思考是傾向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的,它要求對理性進行探索,并對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并有技巧地運用這個思考方式。簡單一點就是說可以“挑戰”權威,“挑戰”領袖。
例如,最近國內比較火的一個老師寫的關于時間管理的書,說什么善用時間等,我看完目錄,再看幾個章節就不看了,為何呀?因為書中根本沒有自己核心的觀點和邏輯推理,都是學習別人的,其實是一本很好的書評或者讀后感。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別人現成的知識,更是為了在別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發現和提高自己的認知。你若在四大名著中總結發現了自己的獨特認知,不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質疑是創新的源動力。
第五、就是學以致用了,光讀是沒用的,思考以后關鍵是在用行動,實踐出真知。德魯克曾經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權威就是成果。”閱讀學習也是如此。
讀完一本好書,花3倍時間思考。思考是為了走的更遠。
往期人氣文章:
想讀書請戳《閱讀什么書可以讓你成長更快,更有底蘊》
想創業請戳《我在簡書寫作兩個月,寫出了一個創業項目(附商業計劃書)》
不會閱讀請戳《一年閱讀300本書的秘訣》
情商不高請戳《情商高的人就是會說話》
能力培養請戳《從知識到能力只差一支筆》
了解老板請戳《老板有沒有格局,看看公司年會就知道了》
想當簽約作者請戳《連續日更60天拿下簡書簽約作者的秘訣》
東哥說職場 ? ? ? 今天是日更第91天 ? ?|| ? 轉載請聯系作者,違者必究
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用,喜歡就點贊或者簡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