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自己被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就坐在那里,閉著眼睛去感受它,全然的陪伴它。哈哈,學以致用嘛!有好多次我在陪伴自己情緒的時候慢慢會進入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清醒之后會有些自責。可次數多了,我逐漸認識到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生命深層的無力感在作祟。
昨天早上,我坐公交車去老校區向我叔叔的一個學生請教學術問題,在車上坐了一會我感到身體有些不舒服,因為小時候有暈車的現象,所以我下意識的認為這個不舒服的感覺不就是有點點暈車的反應造成嗎,跟小時候相比,現在只是有點難受,又不礙事。后來我又拿出手機看,無意中看到群里轉發了一段話,出自《當下的力量》,這段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著看著我就感到很無力,很難受,可我還是憑借意志力,咬著牙把看內容看完了。這時候我實在是難受極了,一種強烈的無力感涌現出來,這種感覺逼著我不得不去面對自己的痛苦之身。
我跟自己的無力感同在,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很快我就明白了,我觸碰到了自己生命深層的無力感。
記得小時候我一坐車就會暈,暈車次數多了,我對坐車會有恐懼感,尤其是在暈車厲害的時候,那種無助的感覺特別強烈,我不止一次的想,估計這輩子我永遠也學不會開車了。后來聽說暈車只會發生在坐車的人身上,而開車的人是不會暈車的。再后來我通過學心理學,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其中的奧秘。車是由司機來掌控的,節奏是有他來把握的,他在操控的時候就不會暈,而坐車的人則處于“任人擺布、身不由己”的狀態,自己對車是沒有掌控力的,所以會有暈車的現象。就是這個道理,坐公交車的時候我經常能感受到,當自己坐在座位上的時候,難受的程度更重,而站在那里的時候難受的程度會輕一些。我想,站著的時候自己的活動空間要比坐在座位上大一些,所以不舒服的程度減輕了。順便說說一句,就在前不久我拿到了屬于自己的駕照,也證實了自己開車的時候自己是不會有暈車反應的。
思考到這里,我也認識到自己為什么會有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道理何其相似乃爾!小時候自己被控制的厲害,選擇權經常被剝奪,以至于自己的生命力會越來越弱,被無力感籠罩著,支配著。自卑,價值感低等許多負面感受都是由于無力感造成的。
記得我剛考上高中的時候,我爸還是樂呵呵的。可好景不長,好夢易逝,后來他聽說我離重點班還差幾分的時候,就開始愁眉苦臉了,指責我沒考好,然后就找人說情把我安排到了重點班。而他根本不會想著跟我溝通,征求我的意見,只知道自己一意孤行。無獨有偶,高二分班的時候,他又擔心我分不到重點班,于是又故伎重演,再次把我弄到重點班。小時候被操控的事情更是不勝枚舉。其實我這個人并不喜歡有壓力競爭激烈的環境,相比之下,輕松自由的氛圍更利于我的發展。所以,進重點班對我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導致我高中三年一直處于很壓抑的狀態。
下了公交車,我去了叔叔辦公室,過了一會叔叔的那個學生也來了,從她的身上,我再次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之弱。有兩件小事值得深思。
1.剛到辦公室我就去找乒乓球拍,我記得好好的,當時回家的時候我把放好了,上次我來的時候沒找到,這次又沒找到,好沮喪呀,好無助呀!她來了之后提到前一天她簡單整理了一下辦公室,我隨口問她看有沒有發現乒乓球拍,沒想到她說看到了,我很吃驚,然后她一下子就從一摞書中間把帶盒的拍子給我拿了出來,我很興奮,也很感激,又有些自責,這拍子明明是我在回家之前把它跟書放到一起的,當時是裝在盒子里的,可我卻忘了,一直以為就一個拆開的拍子,然后按照頭腦里的想象在找,而對帶盒子的東西卻視而不見。當然這有很多客觀原因。第一,這牌子是叔叔送給我的,我還沒用,一直放在辦公室。第二,我以前幾乎不打乒乓球,對拍子盒不是很敏感。但是我想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與客觀事物的鏈接能力比較弱。第二個例子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2.我回家之前在老校區待了兩個月,叔叔辦公室里有一個碎紙機,我一直沒注意,沒有去看這是個什么玩意,也沒問過別人,看到過無數次都被我忽略了。而她剛回來第三天就看到了這玩意,于是問我這是個什么東西,我說不知道,沒想到她趕緊過去探索了,看了看告我說是碎紙機,緊接著她插上電源,拿起一張廢紙去嘗試,這一舉動讓我肅然起敬、刮目相看,同時也點燃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找到自己在銀行辦理業務留下的紙張去粉碎,這是我第一次使用碎紙機,這樣感覺是很奇妙的。記得小時候家里有個顯微鏡,家里沒人的時候,我就去玩顯微鏡,費了不少心思把它拆掉了,被發現之后就是一頓罵,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我的內在一直有恐懼,不愿意觸碰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碎紙機的事足以說明我內在的恐懼和障礙之深。
林文才說:“最看中孩子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孩子即便現在成績中等,但內在是豐滿的,快樂的,自信的,他有能力應對未來的人生,對自己負責……身為父母,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這樣的價值觀一定會影響孩子,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便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那么生命力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素心竹說:“生命力來自愛之泉”,這話概括的很好,得確,愛是一切的答案。反過來,生命力的減弱是因為父母及其他撫養著的“非愛”行為導致的,縱觀我的經歷,足以發現自己的生命力是如何在非愛的環境中逐漸削弱的。
這次坐公交車的經歷和閱讀《當下的力量》讓我對自己的無力感有了透徹的領悟,同時也對暈車現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樣的經歷確實值得感恩和回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程珩
——201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