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總是會與多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它像一本打開就合不上的書,又像一首意味悠長的詩,有太多美好的回憶,也有太多回不去的遺憾。
第一季《朗讀者》的收官之作,將“青春”定位主題詞,既是一種緬懷,也是一種宣言。
青春是彈著吉他歌頌美好的愛戀
提到“青春”,難免會想到青蔥的學生時代,難免想到《同桌的你》。
作為校園民謠的代表作,《同桌的你》詞曲溫婉,勾人回憶,觸動人心的同時,也讓我們記住了這首歌的演唱者老狼。
出生在音樂世家的老狼,是國內較早一批的原創音樂人。他的青春寫在白衣飄飄的八十年代,留著長發,彈著吉他,歌頌著純真的愛情。
雖然,如今的他已變身為一個奶爸,但在他的心中,“青春是荷爾蒙,是閃亮的日子”。
《朗讀者》的舞臺,老狼朗讀大學同學石康的《晃晃悠悠》,獻給他們的八十年代。
“你是我黃綢子一樣抖動的陽光,你是我清涼的泉水,你是我無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
這些肉麻的語言、青澀的情感就是逝去的青春。
青春是多舛中又有著對未來的向往
她出身鄉村,被迫早嫁,愛而不得,受盡歧視;她先天腦癱,說話吃力,走路費力,連頭都不能直立。然而,在這種狀態下,她仍飽含著對生活、對愛情的執著,寫出生命的詩歌。在詩的國度里,她完成自我拯救,改變命運,逃出了井底,奔向了海洋。
她是被譽為中國艾米莉·狄金森的余秀華。
說起自己的青春,她形容那是一段難以言說的“晦澀文章”,沒有閨蜜和朋友,也沒有愛情的滋潤,但青春的多舛,壓不垮生命的斗志;肌體的病損,殘疾不了思想的光輝。
她不受控制的搖擺身體仿佛一簇風中的火焰,初見心生憐憫,但看完她的作品卻發現那是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甚至能聽見底下柴火噼啪作響的聲音,
《朗讀者》的舞臺,她將自己的詩歌《給你》,獻給她曾經喜歡過的那些人和將來會來到她生命里的更多的人。
“我從未放逐過自己,我要我的身體和心一樣干凈”。
總有一些人的靈魂和心靈,可以超越身體和現實的束縛,去書寫人生的高度。
青春有蹉跎歲月,也有鯉魚跳龍門
他是實力派演員,第二次做主演就拿到了金馬獎影帝。他是游走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導演,擅長用戲謔調侃的方式講述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他是“賀歲片之父”馮小剛。
在和董卿的交談中,馮小剛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青年時,他是才華橫溢的美工、編劇,“禮堂”對他來說代表著最美好的記憶。女兵情結、戰友情誼讓他永生難忘。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他寫道:“記憶就好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這塊木頭上刻滿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歲月,也有鯉魚跳龍門;有對生活的坦白,更有對朋友的懷念?!?/p>
他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態,年近60,他用電影《芳華》致敬青春。
《朗讀者》的舞臺,馮小剛朗讀卓別林的《當我開始愛自己》,獻給他曾經的青春歲月。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人生旅途中磨礪是一種慶幸,它會讓我們愈加成熟,青春的美好正是在于它的不拘泥于形式,只有這樣才會讓“生命”迸發出無限的光輝!
青春是汗水鑄造的排球夢
她24歲獲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如今,又成為締造中國女排青春夢的主教練。
她經歷了中國女排從0到1的突破,從1到5的輝煌,舉國驕傲的五連冠時期;也經歷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逆境重生后的榮耀時刻。她是被稱為“鐵榔頭”的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
她的青春由淚水和汗水鑄造,她的青春因夢想而延續。
《朗讀者》的節目現場,四名女排姑娘魏秋月、惠若琪、袁心玥和徐云麗朗讀流沙河的《理想》獻給郎平指導以及女排的前輩們。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中國女排一代代的隊員們為了祖國不斷奮戰,艱苦的訓練沒有讓她們退縮,拼搏的精神支撐她們不斷向前。
郎平也將勃蘭兌斯的《人生》獻給一直支持著中國女排的人。
“他們保持著青年的全部特征:愛冒險,愛生活,愛爭斗,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無論他們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輕的。好像鮭魚迎著激流,他們天賦的本性就是迎向歲月的激流?!?/b>
女排精神歷久彌堅,并將隨著時間磨礪出新的光亮。
青春是什么?
它是韓美林《初戀》中“被咬了一口又扔掉的乍甜還酸的青蘋果”的青澀;是馮驥才《哦,中學時代》中“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現在”的堅決;是賀敬之《雷鋒之歌》中“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的磅礴;是錢谷融朗讀魯迅的《生命的路》中“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的執著。
青春也是馬識途《七律?西南聯大老同學京門聚會》中“韶光一去如流水,聚首京門盡白頭。忽憶青春曾作伴,豈忘風雨喜同舟”的感慨;是漫畫家方成筆下的“青春萬歲”;還是余光中《民歌》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風也聽見,沙也聽見”的自豪,以及喬羽作詞的《難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的青春不朽!
一次朗讀,讓我們愈加清楚林林總總的過往不是遺忘,是歷久彌新的珍視;一次對話,讓我們愈加了解記憶深藏下的青春不是暗淡,是溶著化不開的芳甜。
《朗讀者》,明年再見!????
(系列文章,歡迎指正)
《朗讀者》(2):董卿攜《朗讀者》華麗轉型,越努力的人越幸運
《朗讀者》(3):斯琴高娃獻給母親的深情朗讀,是否也看哭了你?
《朗讀者》(5):帥到掰彎妹子的“瑜老板”,才是傳播國粹的真偶像
《朗讀者》(6):看了六期《朗讀者》才發現,這不僅是股清流,更是一座金礦啊
《朗讀者》(7):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我們不過是生活在和平國家
《朗讀者》(9):娛樂&綜藝咖征文|《奇葩說》VS《朗讀者》,“老司機”與“小清新”的碰撞
《朗讀者》(12):見多了“假恩愛”,《朗讀者》告訴你,真正的愛情長什么樣
《朗讀者》(13):90歲老人身價千億卻騎自行車上班,《朗讀者》告訴你為什么
《朗讀者》(16):和“深圳四胞胎父親”相比,《朗讀者》中的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