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一:情緒有好壞。
事實一: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是,我們會根據主觀體驗,把諸如高興、幸福、平和、自信等情緒看成好情緒、正面情緒和積極情緒,而把諸如憤忽、悲傷、內疚、焦慮等情緒看成是壞情緒、負面情緒和消極情緒。
實際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當我們用〝好” 與“壞”這樣具有評價性質的詞語去形容情緒時,就已經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評斷。
誤解二:有情緒意味著一個人幼稚、不成熟。
事實二:有情緒意味著我們是正常的人類;沒有情緒的是機器人。
很多人都覺得成熟的人就是不把情緒展露在外、只把情緒留給自己的人,好像向他人展露情緒就代表著這個人幼稚、脆弱、不堅強、意志薄弱等。
實際上,情緒的存在,以及是否向他人展露情緒,和一個人是否成熟、堅強和有意志沒有任何直接關聯。
真正成熟的人并不是沒有情緒,也不是不把情緒展露給他人。相反,他們允許自己有情緒,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并知道如何用恰當的、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使周圍人可以接受。因此,問題的關鍵點并不在于是否應該表達情緒,而在于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否恰當和健康。
誤解三:我的情緒是由他人左右的。
事實三:他人并不對找們的情緒負責;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情結負責。
在日常生活里,你是否說過或聽到過
“你怎么總是惹我生氣”
“他是故意說這話讓我傷心的”
“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等類似的話?
很多時候,我們要么覺得他人應該對我們的情緒負責,要么覺得我們應該對他人的情緒負責。然而,事實是我們無須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他人也不必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唯一應該對自己情緒負責的,只有情緒的主人。
他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情結,但對情緒的掌控權永遠都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當我們的視角和應對方式發生改變時,情緒自然就變了。所以,雖然我們無法掌控他人,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視角和應對方法,從而化解自己的情緒。
誤解四: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誤解四:無論我們是否對其有意識'任何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理由。
大家平常是否會對自己說類似的話
“我因為這點兒小事就過意不去,真是不
應該”
“她是我的好朋友,我竟然心里還會暗暗嫉妒她,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不就是一個面試嘛,我怎么緊張成這樣?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差了”
類似這樣的話都代表著我們對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不接納的,覺得自己不該有這樣的情緒,并因為這些情緒的存在而去指責自己。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要么會忽路或無視自己的情緒,要么會有意逃避或壓抑自己的情緒。
情緒最大的特點就是吃軟不吃硬。
你越和它抵抗作對,它反而會越來越強大;你越去正視接納它、它反而很快就會消散。因此,與其質疑情緒的存在,并和它對著干,不如去理性地正視它,并找尋它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義。
與其嘗試改變自己的情緒,更為有效和健康的方式是去改變我們與自己情緒之間的關系。
誤解五:只要我不去感受情緒,它就會慢慢自動消失,我的心情就會慢慢好起來。
事實五:被逃避的情緒永遠不會自動消失,它只會在日后某一天你毫無防備時突然爆發出來。
當一個人不想面對一件事時,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無視它,當一個人由于情緒大痛苦而不想面對它時,也很容易會有意無意地無視和逃避這種情緒的存在。這就情感逃避,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我防御機制。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當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大腦其實已經在想它了。
比如,假設我說:
“接下來的十秒鐘里,你隨便想什么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去想米老鼠在你頭頂上跳舞的樣子。〞那么,你腦袋里現在想的是什么?不
用說也知道,肯定是水老鼠在你頭頂上跳舞的樣子。
這就是逃避的結果,我們越是逃避一樣東西,反而越容易被它掌控和影響。情感逃避更是如此。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時會間歇性地情緒崩潰,這往住都是之前情感逃避的結果。
誤解六:如果我允許自己感受情緒,我害怕自己會太過痛苦或是瘋掉。
事實六: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時候'情緒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并最終消散。
很多有臨床焦慮障礙的人,他們擔心如果允許自己去體驗焦慮,那么自己會因為焦慮癥發作而瘋掉。
于是,很多人都會有意躲避一些可能導致焦慮的場所和事情,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做,自己才能不焦慮。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樣的逃避行為不但使他們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而且使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害怕。
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時候,情緒就會一直困在身體里,導致身體產生健康問題。同時,情緒的存在意味著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我們不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就無法滿足情感需求,內心的痛苦就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加深。
當我們直面情緒,并學會滿足情緒背后的情感需求時,它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并最終消散。
誤解七:控制和管理情緒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緒。
事實七:情緒管理的目的不是不要有情緒,而是在有情緒的時候允許自己感受它,然后重新回到平衡狀態,而不是深陷在一種情緒狀態中無法自拔。
很多人都會說他們希望自己“不再焦慮,不再郁悶,要永遠快樂”。然而,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遠快樂的人。悲傷、憤怒、抑郁、焦慮等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體驗。希望自己不要有這些情緒就好比是期望自己不再饑餓、不再口渴一樣,是不現實的。
更為現實和理性的看待情緒的角度,是允許自己體驗豐富的情緒,同時可以有能力掌控這些情緒,而不是被這些情緒所掌控,這才是情緒管理的意義。
讀懂這七個誤解,并嘗試以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緒,改變,就在這個過程中悄然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