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婚生子,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后,我開始關注科學育兒。從最初的喂養經驗到養育技巧,先是接觸了很多碎片化的“二手”知識,求知若渴地全盤吸收,后來感覺越看越迷茫。學人家的經驗是一回事,但自己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跟朋友參加了一個線上讀書會,讀的正是《孩子:挑戰!》這本書,真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根線,把許多育兒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情況的點給串了起來。比如孩子不睡怎么辦,在外耍賴怎么辦,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怎么辦……以前我看得更多的是就某個行為應該怎么處理,而這本書是先給你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這么做,然后配上大量案例。
書中提到,孩子“不配合”“不聽話”“難搞定”,這些外在的不當行為表現背后,都有他自己的心理動機,通常是因為他們有一個錯誤目標,可能是尋求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自暴自棄。
如果家長不受行為表象的干擾,去看到他背后的動機,我們就更不容易焦慮,而且可以在不動用“家長權威”的前提下,和孩子建立一種良性的合作關系。
比如,媽媽其實可以不用暴力為孩子立規矩:她可以堅定,但不強硬。又比如:學會拒絕給予孩子過度關注,這樣才是真正幫助他成長,并學會自我滿足。還比如:我們可以影響和引導孩子,但不能強迫他們進入我們給他們設計的“模具”里。
的確,我們的態度和行動才是關鍵,不是看說了什么或者嗓門多高,做應該做的,對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只字不提,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帶情緒地堅定地執行。
正是因為《孩子:挑戰!》這本書,我接觸到了“正面管教”理論,也是因為這本書,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之后系統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童年的秘密》還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無論《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還是《非暴力溝通》,底層知識其實是相通的。
要很好地和孩子相處,首先你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你還要懂得兒童發展規律,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給予理解和共情……所有這些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底層知識——心理學,所以很多教育學家本身也是心理學家。
就這樣,我陸續又找了些心理學書籍來看,諸如《少有人走的路》、《活在當下》、《自卑與超越》、《直面內心的恐懼》、《情感依附》……
之前一直以為好的教育就是傳遞好的價值觀,培養好的習慣,教出好的性格,訓練好的思維,從而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但在讀了教育學、心理學書籍之后,我感慨頗多,因為發現和之前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是顛覆認知——教育的起點其實來自于父母認識到自身的局限與孩子的關系,可我們大部分人對此一無所知。而在尋找育兒方法的過程中,通過閱讀書籍,我也慢慢療愈自己,許多東西在不經意間串成了整體。
感謝《孩子:挑戰!》這本書,讓我開啟了從重視科學育兒到重視自我成長的那扇大門,帶我在好媽媽的道路上淡定從容!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