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有人可能會問,你已經寫了8篇讀書筆記,說的也夠詳細,為什么還要專門在寫一篇讀書筆記呢?是為了博取閱讀量?粉絲數?都不是!當我寫到第7篇的時候,我反思后發現幾個問題:
1. 書中有的內容前、后都有出現,導致后面幾篇讀書筆記的某些內容在前幾篇也有類似出現;
2. 可以將讀書筆記呈現的方式更結構化,符合一般的閱讀和理解習慣;
3. 將書中的內容拆的過細,導致信息冗余,不便于整體吸收理解;
4. 沒有利用二八法則,聚焦書中最核心的20%內容
這就自然帶出第二個問題
這篇文章適合誰看?
1. 從來沒有看過《好好學習》這本書的讀者;
2. 之前已經看過我寫的8篇拆借式讀書筆記,想要系統、有重點的了解核心知識;
3. 沒有那么多時間看之前的8篇讀書筆記,就想要一份套餐;
4. 當然還有我的“粉絲”啦...
我也會盡量按照二八法則,把最核心的20%內容用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算是對這本書的系列讀書筆記做個happy ending。
一、為什么臨界知識辣么牛?
1. 縮小認知差異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拋開背景、性格等外部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認知不同。我們讀書的時候都有一個感覺,成績差的與成績比較好的兩個同學去問班上最優秀的同學一個問題,態度是極其不一樣的,對于段位低的,根本不想鳥你。
2. 打通任督二脈,激活“僵尸知識”
我們每個人的腦袋里都有一堆知識,但是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也不能很好的去激活和鏈接,只有那些極少數的能夠啟動人們去做、去行動的知識,才能達到“臨界值”。
3. 掌握臨界知識,即掌握復制成功的“鑰匙”
雖然我不認可成功可以簡單復制,畢竟成功只是眾多可能性的一種,而且是很小概率的那一個。而且成功背后的因素太多,不是隨便就能復制的。但是如果我們能了解事件的本質后,找出成功背后的模式、規律,即“臨界知識”,就能進行復制。
4. 提升認知效率
我們過去總是不斷學習和掌握如何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等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再去學習新知識,這只是在提升“技術效率”。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后,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那就是提升“認知效率”,即找到“臨界知識”。
5. 復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
我們通常會“用復雜對付復雜”,即更復雜的方法來處理復雜問題。而作者認為許多看起來復雜多變的系統,其背后由簡單的節本規律決定的。就像日本四大“經營之神”之一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多次提到他企業成功的秘訣就是敬天愛人。非常樸實、簡單,沒有高深的理論,這就是因為他看透了世界的本質,找到了底層運行的邏輯和規律。
6. 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我剛開始寫簡書的時候,閱讀量不超過10,堅持寫了幾篇后,閱讀量慢慢增加,投稿專欄也成功,更給了我寫下去的信心,隨著投稿成功的次數增加,閱讀量也突破100、600,又反過來鼓勵我繼續奮筆疾書。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原因和結果的相互影響。而學習臨界知識,就是應對動態復雜不確定性的工具,它可能是系統內部元素間復雜作用關系相互抵消后呈現出的簡單規律。
二、如何獲得臨界知識?
1. “專注+多元跨界” 雙管齊下
專注: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并且自問是否已經做的足夠出色?是否已經找到了這個領域的臨界知識并培養成核心能力,可以出色的嫁接到別的領域。
多元跨界:在專注某領域的前提下,突破專業的限制,學習各個領域/專業20%的核心內容(即臨界知識),打通底層邏輯,形成強大的知識體系。
2. “拆”生活,尋規律
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個個案例的集合,完全可以從自己或身邊的案例中學習和啟發。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包括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作者例舉查理 芒格《卡奈森魚肉》的故事告訴我們,“拆生活”,就是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后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
3. 重要硬學科里
像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可信度比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里會有很多的臨界知識。為什么?因為臨界知識的思想核心是用更佳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么可靠領域的問題。比如房價高的問題就用供需關系、不均衡分布等基礎知識來解釋比炒房團、丈母娘經濟更靠譜些
4.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去閱讀經典書籍,從中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比如我感興趣的領域有“人才發展”、“知識管理”、“閱讀”等,那我就大量主題閱讀,找到其中的臨界知識
5. 找到原始出處
進一步尋找這個規律的原始出處,這是大多數人比較忽略的一個環節——找到重要的結論是怎么來的?這個結論是否是普世的?如果不是,這個結論可能適用的背景、范圍和可能的局限是什么,要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6.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尋找和建立臨界知識的過程,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用我的話說,看誰更low。
三、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1. 學習方法升級——激活舊知,聯結新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和學習習慣,雖然我也看過很多速讀的方法,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我內心還是傾向于慢讀,就拿我讀《好好學習》這本書,讀了兩遍,寫了9篇讀書筆記,看似沒多少文字,但其實都是我對書中每個知識點進行理解、聯想、鏈接舊知中的臨界知識、聯系工作實際、下一步行動等一系列過程,我實在沒有能力用速讀的方式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當我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會重新找相關的書然后思考如何應用(具體的方法參考:04-你也中招“低水平勤奮陷阱”嗎?)。
2. 記錄與反思——倚天劍與屠龍刀
如實的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包括記錄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等。因為任何一件事的結果都有N個因素造成的,記錄越詳細越有利于我們反思和復盤的時候,找到關鍵的問題點。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越有可能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加深進行校正。反思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以及檢驗自己是否在運用知識。因此,我們要養成每天寫反思日記的習慣,結合ORID的結構來反思每件事情。
(記錄與反思的方法見:05-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06-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3. 以教為學——成就更好的自己
“教”是最好的“學”,這個道理都懂。而且“教”本身就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的價值:
1)容易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原本以為自己都懂了,但講給別人聽的時候總講不清楚,是因為有些我們以為知道的知識其實并不知道,那就會逼著自己主動探索,想明白。
2)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教別人是很好的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
3)當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4. 刻意練習——專家養成記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中提到“訓練天才型專家真正重要的是1萬小時背后的刻意練習。“ 練習什么?就是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和思考,并持續、刻意的進行大量專注訓練。
5. 定期回顧——尋找思考的“足跡”
回顧可以讓我們看到曾經遇到的事、做過的決定。經歷時間的推移,以及個人經驗、認知的增加,可能會發現當時以為正確的決定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仡櫩梢苑譃椋褐埽露然仡?、年度回顧、5+年回顧三種,每種回顧的目的和方式都略有不同,(具體方式參考:06-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6. 付費購買
我們想要提升認知效率的方法有兩個:1)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并增加數量; 2)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
如何才能做到呢?
1)買書:只要覺得可能會有用,就買。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找書解決。
2)買時間:增加時間的效益,比如打車上下班,在車上不受干擾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3)買知識服務:目前“得到“APP就是這樣的方式,花錢讓別人讀書給你聽。
四、什么是臨界知識?
1. 什么是知識?
上面這個邏輯就相當于是知識的“演變”;所有最原始的內容都叫“數據”,比如書本上的內容、微信文章等;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后,就成了“信息”;而閱讀信息之后知道并改變自己的行動,這時候才真正是“知識”。就像“大數據”,只有去分析這些數字背后的意義、邏輯后得出的解決和行動方案,才是“大數據”的價值。所以,對于知識的定義: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2. 什么是知識管理?
成甲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3. 知識管理的三個維度(DIP)
1)數據管理Data——關注具體的數據層面技巧
2)信息管理Information——關注怎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獲得的各個知識點
3)底層規律Pattern——關注自己的認知深度
最后一個維度就是臨界知識,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的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并且可以找到新的答案。
4. 到底什么才是臨界知識?
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的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學過很多的定律、定理,看似簡單但在很多領域被廣泛運用和衍生。經過深度思考后能廣泛、更普遍的指導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或定律,稱為“臨界知識”。
五、臨界知識的應用
1. 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后,在自己的能力圈做事和投資,就像秋葉大叔。
掌握臨界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預見能力,而要做的比90%的人都好,才能獲得商業利益,因此我自己擬定了一個公式:商業利益(反饋)=掌握底層規律(臨界知識)+能力圈行動
至此,《好好學習》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全部寫完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用這種方式來分享。關于讀書、知識管理的書看過不少,真正能讓我沉下心并且有共鳴的,還真的只有這本。
書雖然讀完了,但踐行繼續。就像成甲說的,能轉化為行動的才是知識。我本來還想寫一篇關于這本書的花絮:我為什么讀這本書?以及我的下一步行動。想想,你們也該審美疲勞了。
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和支持,耐心看完我每一篇文章,雖然文筆有很多的不成熟和拖沓,但我在努力改進中。謝謝三位讀者的打賞,這是對我莫大的激勵,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