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成甲)
2017-08-20
本書重點:
- 學習什么:臨界知識。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 學習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思考模式:問題+原因+解決+規律。解釋問題注意三個層面:現象層面+技術規律層面+底層規律層面。)
- 如何運用:借助外部資源進行思考訓練;不間斷的寫反思日志。
一、閱讀本書的目標
- 學會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 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閱讀
- 讓自己學過的知識在生活中發揮作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與邏輯綱要
- 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學習知識管理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 邏輯綱要
- 提高認知深度的方法是學習那些值得學習的知識。(臨界知識)
- 如何學習臨界知識,掌握學習的底層思維方法。
- 如何應用底層思維方法去學習臨界知識,并應用到生活中,實現知行合一。
- 幾個非常重要的臨界知識案例。
- 本書提到的幾個重要概念
- 知識管理
- 臨界知識
三、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
(概念層面)臨界知識-(思維方法層面)底層思維與方法-(技術層面)如何練習-(應用層面)-案例分析
什么是知識管理
- 學習的三個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 學習有效性評價:學習之后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 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就是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 知識管理的三個維度:(自序XV)
- 數據管理的維度:數據層面的技巧,如:文件保存、整理文件夾、快速搜索文件、哪里找到合適的書單。
- 信息管理的維度:怎樣理解、消化、應用各個知識點,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刻意練習等。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學習進階者的標志。
- 底層規律的維度:不僅僅關心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更關心自己的認知深度,在大量知識沉淀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于有形。
什么是臨界知識
知識
- 數據-》信息-》知識
- 定義: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臨界知識
- 源起:《窮查理寶典》中的普世智慧。
- 內涵:
解決問題的底層規律(自序XVII)。
更廣泛、更普遍的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引言XXIV)。
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和定律(P007)。 - 作用:
當我們理解了底層規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后,學習就變成了一個生長和創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系,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自序XVII) - 怎樣才算掌握了臨界知識:
只有我們真正理解為什么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影響更有決定性作用,這些知識要在怎樣的場景里才能發揮作用,我們才算是掌握了一項臨界知識。(引言XXVI)
注: 任何知識我們都可以抽象出其中的底層規律,用數學的思維來學習知識,拋開具體的細節,從宏觀上把握整體思路,抽象出公式,再把公式應用到各個應用題中。抽象出公式,放之四海而皆準。
哪些知識值得學習
-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
-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在專業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 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務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
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20%的時間學習專業能力,幾乎沒有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學習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習臨界知識。
注: 要花大部分時間去學習通用必修課,學習臨界知識;并不等于不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我覺得基礎能力還是很重要的,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如何作筆記,真的能提高我們的效率。這是我們的工具,但是我們學習了工具就要用好這個工具來學習更深層次的臨界知識。
學習臨界知識,應該要掌握的底層思維與方法是什么
摒棄摘記很多知識,升級讀書方法,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發現臨界知識。
我們的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學習臨界知識的目的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從而讓我們的決策質量更高。(P46)
學些臨界知識,首先要具備兩個心態、三個方法、三個技巧。
注: 放棄以前簡單粗暴的讀書方法,帶上腦子,帶著問題,與作者進行對話。要做到以下三點:一、先提出問題,寫上自己的思考;二、理解作者的答案,找出他的優勢;三、抽象出底層規律,應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各個場景。
兩個心態: 綠燈思維;以慢為快
綠燈思維
什么是綠燈思維?
與紅燈思維相反,紅燈思維是指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如果遇到不一致的觀點,能多考慮其中的用途與價值,就是綠燈思維。
方法:區分“我”和“我的觀點和行為”。別人反駁的是“我的觀點和行為”,而不是“我”。“我”的成長來自于“我的觀點和行為”的提升。以慢為快
如何才是以慢為快?
要做到兩點:打通知識的阻塞,實現融會貫通;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二八原理)。
小結: 掌握臨界知識,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而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臨界值知識。
三個底層方法: 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 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反思才是有效的?三個方法:
-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每天總感覺沒啥可反思的,都是小事)
堅持每日寫反思日志;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做起;從思考的過程入手;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還要記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甚至身體的反應。 -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首先我們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后才能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而這個過程,都是在鍛煉反思的能力。(P72) -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每日寫反思日記。這將給我們帶來非常強大的復利效應。
-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每天總感覺沒啥可反思的,都是小事)
反思日志模板: 一、今天遇到了什么問題?發生了什么?二、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問題?三、我的心理表現是什么?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四、如何解決?有什么啟示?
- 以教為學
問題:如何組織自己的語言講述一個知識點?要想把一個知識教給他人,是否有一個比較好的組織方式?
注: 以教為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當我們把一個東西教給別人的時候,會很自然的做到以下幾點:
- 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和高度概括的簡單邏輯,把這件事情講明白,必須去熟悉內容,仔細思考。
- 在整理邏輯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己思路的整合,從宏觀上把握知識。
- 教給別人的時候,要列舉案例來論證這個結論,并且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應用這個知識。
-
刻意練習
- 定義:刻意練習最關鍵的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的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能力。(元認知: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
-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來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
- 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把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反復探索,吃透。
- 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
- 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基本知識-->知識能力單元-->認知框架。
三個技巧: 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
- 記錄
- 記錄什么?(反思日志)
- 如何記錄?(過程與結果、情緒、思考過程、外部條件)
- 記錄重點?(調用過去已有知識重新理解當天發生的事情)
- 定期回顧(周/月度回顧、年度回顧、5年以上回顧;反思記錄)
- 周/月度回顧:主要是微觀層面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
用反思日志的形式來回顧一周/一月的工作。(具體模板參見書中P98) -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
以年為時間跨度進行反思,進行大數據分析。 - 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時間線回顧法,參見書中P100。
- 周/月度回顧:主要是微觀層面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
- 付費購買:買書、買時間、買知識服務。
怎樣用底層思維與方法去發現臨界知識
-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要留心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應用了我們已有的規律。比較總結,發現背后的深層規律。
- 找到事情背后的規律后,尋找這個規律的原始出處。
- 嘗試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
解釋問題注意三個層面:現象層面+技術規律層面+底層規律層面(即第一性原理)。
-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寸照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小結: 開始行動-->找出事情背后的規律-->找出規律的原始出處-->尋找第一性原理-->嘗試創造假設。
如何把臨界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方法: 刻意練習。
- 在不同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 在不同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相關書籍: 《刻意練習》、《知道做到》、《學習之道》
方法: 遇到問題時,先找這個場景下的專業技術解釋,然后再對專業技術解釋進一步深入分析,練習到臨界知識。但是這很難,只能通過每天的反思日志,讓自己更加積極主動的思考,多學習臨界知識,努力把當天遇到的場景問題和我們掌握的臨界知識進行聯系分析。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訓練自己的臨界知識應用能力:
- 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如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給出一個問題場景+一個解決方案+背后理性思考”,跟著老師一起思考,進行思維訓練。
- 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大量的持續練習(如聽一個講座聽30遍-100遍)。
幾個重要的臨界知識是什么,如何應用到生活中?這些知識有什么威力?
略。
五、作者還說了哪些深刻的見解
-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 深入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找到自己的能力圈。重大的決策,請在你的能力圈做出。
- P61 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標反思。
作者的轉折:
- 《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自序XIV)
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個道德準則,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后,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作比較,持之以恒。
作者:把日記變成每日的自省、晨修,通過反思晨修,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戰斗力。 - 《窮查理寶典》(自序XIV)
如果你知識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作者:開始學習和構建自己框架體系。
六、我的收獲是什么,我總結的底層規律是什么?哪些場景能應用到這個規律。
從本書中,我學習到的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練習,達到提升自己認知水平的目的。
現象層面:
如何學習:臨界知識。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如何思考:思考模式。問題+原因+解決+規律。解釋問題注意三個層面:現象層面+技術規律層面+底層規律層面。
如何練習:刻意練習。借助外部資源進行思考訓練;不間斷的寫反思日志。
規律層面:
1、要事第一。
2、科學的思維方法。
3、刻意練習。
應用層面:
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用這種學習方法來訓練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認知。
七、推薦書目清單
- 《窮查理寶典》
- 《影響力》
- 《學習之道》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刻意練習》
- 《知道做到》
- 《自控力》
- 《精力管理》
- 《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