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01 技巧一:記錄
1.?如何從“寫”升級為“記錄”
我們都以為寫東西有什么可難的,都寫了幾十年了。但是“寫”與“記錄”是不一樣的,我理解的“寫”更像是不假思索的摘抄;而“記錄”是有組織、有意義、有目的的寫。
如實的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包括記錄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
如實記錄有兩個價值:
a) 不扭曲事實,可以回顧去年今日發生的事,也許會發現現在遇到的問題,之前也遇到過,是不是忘了?還是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的思考和解決方法能不能用于現在?如實的記錄可以作為自己的參考案例指導現在的工作
b) 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越有可能看到更深層的規律。很多事情的底層規律不是通過1、2件事情就能顯現出來,而是通過N件事情,很久之后才能發現事情背后的長期規律。這就像樣本量一樣,只有一定樣本的積累之后,才能看到相對準確的結論
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
除了對事情的經過、接過進行記錄,更有價值的記錄是進一步記錄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等。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結果或決策的產生都不可能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所以在復盤的時候,就要記錄可能影響判斷的所有因素。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可以用框架(OFRG)問以下幾個問題:
Objective-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么?
Fact-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Reason-我當時為什么會這么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Gap-最后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
我的總結:記錄思考過程的OFRG模型其實就是反思日志ORID模型中“I”的部分的步驟,所以,在寫反思日志的時候就要用到這8個內容。
02?技巧二:定期回顧
回顧可以讓我們看到曾經我們遇到的那些事、做的那些決定是怎么做出來的。經歷時間的推移,個人經驗、認知的增加,可能會發現當時以為正確的決定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仡櫩梢苑譃槿齻€層次:
1. 周/月度回顧: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結合周計劃目標或月計劃目標來審視關鍵目標的實現情況。可以問自己ERRS模型:
Expectation本周或本月的目標與期望是什么?
Reality實際情況如何,比預期好還是不好?
Reason為什么?
a)做的好的原因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當時我的假設是什么
b)如果現在重新做,將會如何執行?新的假設有什么不一樣?
c)“跨領域經驗”的類比與借鑒: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可能與其他領域的哪些問題相類似,他們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是什么?他們的假設是什么?這個假設的原理是什么?對我認識問題的方式有什么借鑒?比如,我在向全公司推廣內訓師招募項目,如果招募的結果與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距,那我就可以想,這個招生問題像不像營銷,讓顧客(目標對象)來買我的產品(心甘情愿的成為我的內訓師),如何讓顧客來買東西?這些營銷方法都可以借鑒
4)Summary總結經驗
a)有效的假設是在什么樣的前提下有效的?
b)哪些假設這次驗證是錯誤的?哪些行為時未來要堅決避免的?
c)哪些假設是這次想到或借鑒的,接下來要嘗試應用的?
在月度回顧中,會還會將本月的新啟發、新方法、新認識、新問題集中匯總起來
2.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
并不是年度總結,而是以年為時間跨度進行反思,有點像大數據分析,從一整年的反思記錄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比如自己經常犯的錯,或者某方面一直存在著認知偏差等等,可以站在稍長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3. 5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時間線回顧法
1) 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
-讓我們驕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時什么?
2) 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件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發生在家庭、公司的重要事件
-發生在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 看看這些事件有什么關系,它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當時采取其他行動,可能有什么不同?在類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過什么行動?有什么值得我借鑒的?
個人感覺5年以上的回顧對于個人的知識存儲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很好的回顧過去幾年的關鍵事件,那你就要每年都把發生在自己、家庭、公司、國家等范圍內的事記錄下來,否則10年后誰還記得。
03?技巧三:付費購買
我們努力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容,盡可能多的增加認知深度。
影響我們提升認知效率的因素有兩個:
1. 學習內容的數量與質量
2. 用于學習的時間
因此,我們想要提升認知效率的方向也就變成:
1. 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病并增加數量
2. 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
因此,我在作者提出的兩個方法基礎上又增加到以下3條:
1. 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之“買書”
我的做法與作者一樣,只要覺得可能會有用,就毫不猶豫的購買。但是也造成另外一個麻煩,有很多書沒看過,甚至還沒拆包裝紙,每次買書都被老婆bilibili,但又無法反駁,還是成甲老師了解我的“心意”:買書不是為了看完書,而是為了更快速的尋找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識阻塞。等到以后遇到什么問題,就可以理解去找相關的書解答。而如果這個時候才去上網買書,等書到了,狀態也沒了,思考問題的那個感覺也消失了,雖然有點玄乎,但我確實深有感觸。
2. 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之“買時間”
比如出門打車,在車上可以完成工作或增加反思的時間;
3. 即提升學習的質量又增加有效的學習時間:買知識服務
“知識服務”是羅胖仔2016跨年演講中當著觀眾、粉絲、媒體向全世界宣布,這是他的知識產權。而未來幾年有可能是知識服務的時代。目前做的比較好的像羅輯思維、得到APP中的付費欄目、樊登讀書會等。我就可以買這些知識服務商,讓牛人對某些知識的解讀、加工后讀給我聽,這些牛人解讀后的內容質量自不必說,同時還節約了自己重新閱讀的時間,讓別人花時間讀給自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