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即是深度思考的過程。作者也提到了一個錯誤的觀點,“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見識少,知識積累量不夠”。我當時也覺得挺對的,是啊,如果我的見識和知識儲備夠豐富,當然也就能深度思考了。但看完作者的觀點后,我發覺自己犯了邏輯錯誤,你的見識多了,知識積累量多了,就一定能夠自動深度思考嗎?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我覺得
見識和知識積累量多并不能必然推導出深度思考的能力,但可以加速深度思考的時間,它們更像是催化劑。
我們的所有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而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于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而學習的本質是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同時,學習臨界知識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從而讓決策質量更高。既然假設的正確與否關系著我們的決策質量,那如何才能知道我們的假設是正確還是錯誤?答案就是——復盤。這也是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近期特別提到的一種在企業內部學習的方式。復盤本身是圍棋中的一種學習方法,指的是在下完一盤棋之后,要重新擺一遍,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對下得好和不好的,都要進行分析和推演。柳傳志把這種方式引入企業,并成為聯想三大方法論之一,其成功之處我認為是柳傳志學習到了圍棋中復盤的臨界知識,并演繹和內化成自己的方法論。如果想要了解復盤的流程和方法,可以參考邱昭良博士的《復盤+》。所以,我們必須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假設下做出的,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后解釋為什么。比如,我現在也在運用書中舉的例子,自從我開始在“簡書”上發表文章后,每次復盤和反思,為什么這篇閱讀量那么低?是什么原因?可以做哪些改變?也會反思閱讀量高的文章,是我做了哪些有效的改變之后變高的?可能也會有一些無效的改變。我們要把這些有效的反思記錄下來,等到以后有穩定數量的高閱讀量的文章后,就可以根據自己復盤記錄,也能寫一篇諸如《我是如何煉就閱讀量10W+的》。
作者介紹了一種簡易的每日復盤的方式,更像是針對每天單任務的反思,我把他提煉成模型:E.O.A.S
Emotion今天有什么事情讓我開心?為什么?——挖掘真正讓自己開心的價值觀是什么。
Objective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沒處理好?為什么——聚焦于沒有處理好的事
Assumption假如我沒有這么做會怎么樣?
Solution還有其他做法嗎?
之所以先從開心的事情開始反思,也是讓自己能有好的心情誠實面對自己。
02?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 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1)?反思vs.總結
我以前經常把反思和總結混為一談。其實,反思和總結的側重點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加深進行校正。
2) 做事的順序vs.反思的順序
做事的順序:
反思的順序:
我們經常會推測現象背后的假設,但我們總把我們的假設當作事實,所以如果我們的假設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就要通過反思來校正原先的假設。作者列舉了“高鐵”案例,也進一步說明不但要校正原先的假設,還要找到最有意義的假設——更為基礎的規律(臨界知識)
3) 反思的作用:
a) 發現知識誤區——跳躍性假設
未經理性思考、面對某種場景就立刻得出的結論,稱為“跳躍性假設”——跳開理性思考的環節做出的假設
假設在我們大腦中形成的過程:
b) 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主動進行知識的聯想和聯結。在反思的過程中,將生活中其他經歷與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如何做到聯想和聯結——
-我過去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有做的更好的嗎?
-有什么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c) 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已運用
作者照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修改他的反思日記內容,他會在每個習慣后面寫上這個習慣對應的行為是什么,然后每天檢視是否有做到?這就是“對標管理”,設定期望值,然后每天反思與之差距。
4)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a)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能夠持續地從日常工作、他人經歷和書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過反思讓餃子處于持續的改進狀態。
-每天從小事反思,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
-個人反思日志優化:作者列舉了某下屬的反思日志,雖然作者并沒有提及ORID,但框架很類似——
Objective-客觀性問題:描述客觀事實
-今天遇到了什么問題?(表面問題、實際問題、我的錯誤假設)
Reflective-反映性問題:對于之前的事實和現狀,你的即時反應和內在回應,比如你的情緒、感覺、腦海中的影像,以及客觀事實帶來的聯想,內在體會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心理表現怎樣?
Interpretive-詮釋性問題:尋找意義、價值、重要性以及含義
-有什么思考或啟發?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問題?
Decisional-決定性問題:基于事實的下一步行動
-新的認識或行動是什么?
b)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過去幾年,企業和個人都非常熱衷于付高昂的學費參加各種商學院或MBA班,當然他們的目的肯定不僅僅是學習,社交圈對他們而言更重要。但是當你真正開始讀的時候,就會學習很多的案例來改變自己的管理行為。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個個案例的集合,我們完全可以從自己的或身邊的案例中學習和啟發。
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包括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
作者例舉查理 芒格是如何從《卡奈森魚肉》故事中抽象出一個激勵他人的規律。這就像我們企業內經常會授予內部講師某種頭銜,他們會為了這個保護這個頭銜而自我激勵。這就是“拆生活”,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后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
c) 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小時候我也寫過日記,剛開始還挺新鮮感的,每天都寫,寫了一個星期后,能寫的東西越來越少,到最后我印象中只寫了一句話“今天放學后吃了一個油墩子,其他沒什么事情發生”。至此之后,就在也沒寫過日記。在我的認知里,日記就是很無聊的流水賬,難道想死后有人來翻看你的日記,了解你這個人嗎?看完成甲老師的敘述,原來我做錯了一件事:假設的改變。日記本身是沒錯的,是我的方法有問題,但小時候,老師沒有教過我們該怎么寫日記啊!
具體怎么寫日記,可以參考《晨間日記的奇跡》,里面把每天的生活分成九宮格來記錄,我之前試過,寫了一星期,也寫不下去了。因為我對這九個格子的分類并不是都很關注,比如每日天氣、今日摘要、理財、健康等信息就沒那么關注,而且我也不可能關注到每個方面,但又苦于到底應該怎么優化才好。成甲老師是把引入思考問題的臨界知識作為日記的分類區域,提升底層的系統維度來思考。
2.?以教為學
我一直認為教學相長,“教”是最好的“學”。都說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就從心底望而卻步,總擔心自己會誤人子弟。其實你不用當一位正兒八經的老師,我更愿意用“分享”這個詞。現在的講師不再單純的是“老師”的角色,即單方面的傳授知識(以后有機會想聊講師的四種角色)。但教別人的過程確實有三大價值:
1) 容易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原本以為自己都懂了,但講給別人聽的時候總講不清楚,是因為有些我們以為知道的知識其實并不知道,那就會逼著自己主動探索,想明白。
2) 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教別人是很好的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
3) 當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提前考慮到怎么教別人應用。我非常認同,可能跟我的工作有關,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和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會經常想這個知識點、技巧我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教給學員,是否這本書的某些內容我可以寫成新的課綱。后續,我也會陸續將我參加培訓中聽到的好的內容進行分享。
我本身的工作就會有許多講課的機會,如果你沒有這個機會,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在“簡書”寫文章,或者建立個人公眾號分享你的心得。
3.?刻意練習
之前非常暢銷的一本書《1萬小時天才理論》,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得超凡”。很可惜,我們有可能遇到了假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中提到“訓練天才型專家真正重要的是1萬小時背后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受訓者必須通過訓練掌握更高級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飛猛進的進步。
1)?什么是元認知?
“心里表征“:指我們的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更易理解的叫”元認知“。元認知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2)?元認知與臨界知識的關系
元認知是思考的過程,臨界知識是思考的工具。想要提升元認知的能力,就要配合臨界知識,刻意練習最關鍵的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
3)?刻意練習如何與臨界知識結合應用?
a) 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和思考,并持續、刻意的進行大量專注訓練
b) 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徹底吃透核心知識后,就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比如游泳中的呼吸、打水等都是單個基本技能,組合起來就是游泳。學習水平,某種程度上就是擁有正確的底層關鍵知識的數量及調動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綜合體現。
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用認知框架將各知識能力單元聯系和整合起來